【本報訊】土地難求,即使只能建一幢公屋的「蚊型」地,房屋委員會也不放過。運輸及房屋局表示,未來5年有7.4萬個公屋單位落成,相信能維持輪候公屋人士「三年上樓」承諾。但發展局表示,房屋供應可能出現錯配令公屋單位減少,不排除在新界地方填海建公屋以滿足需求。
記者:馮永堅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與房屋事務委員會昨舉行聯席會議,討論公營房屋土地供應問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說,未來5年會有7.4萬個公屋單位落成,可以保持平均三年上樓目標。不過,近年不少團體及區議會均反對興建公屋,擔心影響交通及令當區人口更稠密,令房委會建屋計劃受到不少挫折,因此一些「蚊型」地盤也會建公屋。
議員轟建公屋太慢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表示,當局會物色更多土地,確保有足夠房屋供應,應付至2030年的預計人口增長。但他指,不可低估有關工作的困難,因為種種原因,當局估算房屋供應可能出現錯配,預留的土地最終未必能建公屋。他指,當局會以不同方法保障土地供應,不排除填海建屋的可能性,「但由於維港比較敏感,未來10年都只係會喺新界物色地方填海起屋。」
社民連梁國雄指,迪士尼可於短短5年內完成擴建,批評政府建公屋計劃太慢;亦有不少議員要求當局訂立長遠策略,確保有足夠土地興建公屋。
其實,填海建公屋並非首次。房署早前計劃在東涌填海的臨海地皮,興建四幢分別高47及49層的公屋,落成後將會成為全港最高公屋,但受該區居民指影響景觀而反對。房委會早前則申請將凹頭政府職員宿舍、前葵涌已婚警察宿舍、前長沙灣警察宿舍及前沙田已婚警察和消防宿舍等四個地點,用作興建公屋之用。
此外,房署不會為03至08年間自費安裝鐵閘的公屋居民,發放現金補助。該署副署長劉啟雄表示,沒有現金補助公屋居民自費安裝設施的先例,過往轉用鋁窗的過程中,不少居民都是自行安裝,房委會亦沒有追加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