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箍票港發行官債 周三闖尾關

積極箍票
港發行官債 周三闖尾關

港府持續發官債的決議案,本周三於立法會審訂,由於這是休會前最後一次會議,倘未獲通過,擬於9月發行的首批官債,恐要延至年底才可推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遂趕緊發表「家書」,力陳發債必要性,亦聲言政府並非閉門造車,「箍票」意圖明顯。至於議員提出設立「債券基金諮詢委員會」,他則未有回應。

倘未通過 恐拖至年底

陳家強撰文時強調,政府發債並非閉門造車,又借鑑新加坡政府的成功經驗,指星洲98年銳意發展官債,截至07年底止十年間規模大增逾4倍,帶動當地債市擴大逾7倍,同期香港債市僅增長50%。
熟悉財資市場運作的銀行界人士向本報說,金管局曾向業界徵求有關官債莊家的意見,因法例未批而未有下文,但市場胃納應沒有減少。行政會議4月底通過上限為1000億元的持續發債計劃,業界估算市場一年內便可吸納100億至200億元。
港府這份長達1500字的「家書」亦力陳忽視債市發展的後果,當中最關鍵是長期投資者所面對的貨幣錯配問題,而最受波及是退休基金和港元保單。他指出,包括強積金在內的退休基金投資債券時,大多投入以美元為主的外幣債券,即使基金經理可運用遠期貨幣合約對冲滙率風險,但管理方式卻涉及額外成本;至於保險公司亦要為其港元負債作完善配對而費煞思量。
他又指面對種種結構限制,港元債市難以達到起碼規模,亦難吸引投資者,事實上,單靠市場行為是幾乎不可能突破依賴美元債市的慣性,因此必須由政府保證市場的發債量,亦保證債券有長期和穩定的供應,始能增加機構投資者參與港債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