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成交上升的受惠者 - 林少陽

立論:成交上升的受惠者 - 林少陽

傳媒筆下的大戶(機構投資者),常被描繪為神通廣大、玩弄散戶(普羅投資者)於股掌的大魔頭。現實世界裏,大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班人,他們之間少有默契,多是意見不合,互相廝殺,每日數百億元的成交金額由此而生。
要享受市場成交持續上升帶來的好處,正路選擇是攞正牌開賭的交易所。除港交所(388)外,還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及紐約證券交易所,集齊一套差不多已壟斷全球近半的股票及期貨市場交易量,成為一位連索羅斯也要向你留下買路錢、地位超然於超級大戶的小投資者。
退而求其次是經紀行,無論是證券或地產經紀,原理都同出一轍。講開地產經紀,令我想起由梁振英任主要股東的戴德梁行。2000年,梁振英測量師事務所與英國DTZ及新加坡戴玉祥產業諮詢公司合併,當初換股得來的263萬戴德梁行股份,於2007年高位市值超過3億港元,目前市值跌剩1300萬港元。在倫敦掛牌的戴德梁行,目前市值大約1億英鎊,較資產淨值折讓約30%。

戴德梁行八成折讓

嚴格來說,戴德梁行不是一間地產代理,其成功在於其刻意經營的專業形象,經營成本比傳統地產經紀貴,不利於逆境求存。戴德梁行在全球45個國家有業務,前景與環球地產業的景氣息息相關。偏低的價格,反映公眾對全球樓市未來的看法。梁先生正逐步淡出戴德梁行,最近他就是否參選來屆特首口風突變,不應該列入投資考慮因素之列。撇開政治偏見,1億英鎊,30%折讓買一個歷史悠久的跨國網絡,確實令人心動。
(利益申報:作者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