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說話口齒不清會被人取笑「黐脷根」,原來黐脷根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黐脷根是因為天生舌根太短,導致舌頭不靈活,影響咬字及發音;假的黐脷根純粹受懶音或習慣說話含糊不清等後天影響,兩者可以透過言語訓練糾正問題,但若天生舌根非常短,則可能要透過手術矯正。
舌根是舌頭下面與口腔底部連接的筋膜,正常人伸出舌頭時,舌頭前端的形狀會較尖,但天生舌根太短的人,當伸出舌頭時,舌根會扯着舌頭中間位置,形成舌頭兩端較長、中間凹陷呈M字形,導致不能正常伸出。
舌根正常的人伸出舌頭時,長度一般可超過嘴唇,但舌根過短的人伸出舌頭時,多只僅及嘴唇,甚至只能到達牙齒。
透過言語治療可改善
舌根太短屬先天性問題,成因不明,但對幼兒口腔發育有不少影響,例如因舌頭不能靈活移動而影響吸啜功能,令嬰兒不能正常啜奶,舔舌的動作也會受影響,令口腔感覺不能正常發展,加上口腔的協調性降低,對幼兒的進食及呼吸也有不良影響。
此外,舌根太短對兒童學習講說話構成負面影響,例如廣東話中的T及L音也要舌頭向上,若舌頭不靈活,就會出現咬字不清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黐脷根的小朋友需接受俗稱「剪脷根」的手術,其實家長可考慮透過言語治療改善,曾有一名兩歲幼兒,正學習說話,但由於有輕微的黐脷根,舌頭只能伸直至嘴唇及呈M字形,咬字不清,旁人難以聽懂他的說話,但接受連串言語治療練習後,問題可完全糾正,毋須接受手術。
撰文:言語治療師陳淑君
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