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一頭企鵝 - 陶傑

少了一頭企鵝 - 陶傑

小孩甚麼時候送外國?許多父母都說:讓他們留在香港讀初中,到底是中國人嘛,還是先把中文學好。
在香港多讀幾年,就能學好中文?這是一個愚昧的神話。
香港的中文教育,大量灌輸成語。中小學教師批改作文以學生習作裏能「正確運用」幾多個中國成語來打分。
香港青少年的中文,從小就學會成語的規範和沉悶。形容時間過得快,必光陰如「白駒過隙」,一幢新建成的大廈,必「美輪美奐」,勉勵勤學,必「有志竟成」。香港的教師把一百幾十個成語當做中文作文的標準答案,香港中國人的下一代越來越蠢。
中國成語是全世界最蒼白乾澀的詞彙,經由幾十代人,用同一套文字,表達一樣的感受和思想。要解放想像力,培養創意──不要忘記,作文,首重一個「作」字──首要把成語拋開,時間過得快,自己另想一個譬喻來形容,不要「光陰似箭」;幾棟房子,一排建得宏偉,另想一句話,不要「琳瑯滿目」,從小滿嘴巴成語,中文必定A,長大了,卻一定是大悶蛋,最適宜競選議員,做「高官」。
最近遇到一個小女孩,從小進「國際學校」唸書,沒幾年就去了外國,暑假回來,她的父母有點後悔,說女兒再也看不懂華文報刊。
小女孩很有見識,立時駁斥:「看不懂中文,有甚麼損失?我現在不會寫中文了,感覺很好。」
「為甚麼感覺好?」我笑嘻嘻,明知故問,有意讓她父母難堪。
「英文的報紙、雜誌、小說,沒有那麼多琳甚麼目呀,美輪美孚呀(我糾正:是美奐,不是美孚新邨),沒了這些垃圾,英文的讀物很清爽,作文也很輕快,做人特別快樂。」
「哎喲,乖乖不得了。」我告訴她媽:「小女孩快要數典忘祖了。」她的父母有點不知所措,他們害怕,小孩送出去之後,他們會從此失去了女兒。
「不會的,」看見他們愁容滿面,我動了惻隱之心,安慰他們:「你的女兒會很愉快,因為她走向了世界,你應該慶幸,以她今天的語文成就,中國人社會將來會少了一個笨蛋,像南極少了一頭翹望室的企鵝,根本不是損失,而二十一世紀的文明世界,多了一位合時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