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換一個特首,仍是怪胎 - 李怡

蘋論:換一個特首,仍是怪胎 - 李怡

7.1真的很熱。這一天下午,在街頭走幾個小時,烈日煎熬非常辛苦,尤其歲數大的長者,很難走完全程。
這麼辛苦,仍要上街,為了甚麼?有的是為自己所在的群體,如市區重建的居民,如康文署公務員,如香港彩虹同志或性工作者……,但更多的,佔六成的參加遊行者,則是為爭取實現真正普選。
炎暑之下,願意為香港整體利益與前途而走上街頭,這樣的市民不管人數多少,也值得當政者反省了。何況是數萬之眾?
絕大部分的示威者,喊出一個共同口號,就是「曾蔭權下台」,「勿當奴」。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曾蔭權的民望在這一年內突然大滑坡。去年5月,對他執政表示滿意的市民,尚佔74%,不滿的則佔21%。一年之內,今年5月的調查,滿意的已跌至43%,不滿的則上升至51%。不滿的首次超過滿意的。
一年之內,為甚麼民望變化如此之大?回想05年曾蔭權接替董建華上台,市民懷着對港英時代高官的良好期待,曾的民望一直高企。至07年連任特首選舉,他的民望更達80%,當時有人認為,即使這時全港市民進行普選投票,選出來的仍是曾蔭權。
轉折點是08年5月,這時出現了招聘副局長和政治助理風波。招聘過程,體制程序,薪酬釐定,以至部分副局政助的國籍效忠問題,都無規無矩,不但不依從機制(例如薪酬的訂定就繞過了獨立薪酬委員會),而且顯露出特首辦獨攬大權、黑箱作業的自把自為,暴露曾蔭權擴充馬房、扶植親信的野心。這是政府的一大錯失。它宣示特區政府告別港英管理的依足機制、法度、規矩的時代,也可視為對特區政府的一次詛咒。
這一詛咒,帶來連番失誤。政府推出的利民紓困措施,因外傭稅的安排失當而變成擾民措施;施政報告的生果金,因要長者接受審查,受到廣泛批評,曾特首收回成命卻指反對者「不理性」;接着又出現曼谷派機事件,雷曼迷債事件,以及今年公務員減薪安排,種種缺失均在社會產生無休止的爭議與抨擊。
面對批評,特區政府沒有在管治體制上作反省,而是以種種派糖措施,或政治化妝術,公關手段來收買人心。但今年急急派糖的紓困措施,引來無助於三無人士的批評;雷曼事件初期曾蔭權拍心口說限兩周內銀行按市值向苦主回購,結果大話落空;減薪又引起公務員團體反彈,而潛在原因恐是政治任命高官減得太少;豬流感防疫開始時雖有掌聲,但其後又因防疫的過度措施而被指擾民。最後,突然結束機遇會並提出發展六項產業建議,許多市民已認定又是放空炮了。
是曾蔭權無能、特區政府無能嗎?非也。曾蔭權在港英時代是很能幹的,彭定康也公開對他稱許。
從市民過去的「倒董」,到今天的「倒曾」,已非常清楚地顯示了,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不是「一國兩制」嗎?不是沿用港英的制度嗎?但你怎能想像,過去的港督或政府高官會說出「民主即文革」又或是「鎮壓導致經濟取得驕人成就」這類的話?你又怎能想像,那時的政府聘請一批高官可以不依機制、完全由一兩個人說了算呢?這說明,「一國」之下,難有「兩制」。港英時代實行的是「一國一制」,香港的制度基本上與英國相同,而「一國」又是不大理香港的弱勢一國。回歸後,「一國」變強勢,而「兩制」又互相杆格,不一樣了。

曾蔭權下台,於事無補。唯一可以解救香港管治沉淪的辦法,就是由香港市民普選產生直接授權的政府與立法會,由此而使行政與立法機關有充份的認受性。即使市民無奈接受2017、2020才有兩個普選,至少要在2012的政改中體現那不是假普選,即不是由中央篩選候選人的行政長官選舉,以及不是仍保留功能組別的立法會選舉。
否則,曾蔭權換唐蔭權或梁蔭權,也仍然是個怪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