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點六萬人九把刀 - 林夕

七點六萬人九把刀 - 林夕

宋立功早前在《信報月刊》有篇文章名為〈曾蔭權頭上的一把刀〉,光看篇名,不難猜到講的是七一遊行。那把刀,由民怨提供原材料,由今上藏於袖裏,看形勢手起,刀落。
其實每個人的頭上都有把刀,這是梁愛詩在二十三條立法爭議聲中吐出來的一句警世名言,即是明示了二十三條立不立法,公民頭上都有一把刀,可以繞過法制,如正大光明的橫匾,隨時掉下來,把腦袋砍掉,留下碗大的一個疤。喊出這近乎恫嚇的警告,比當年強硬的推銷員更缺德。受這一嚇,誰還能安生?
一個人要活在刀影下的日子,怎會好過?想做點事的人,做得躡手躡腳的,還能揮灑做出最好的成績?如果曾蔭權頭上的那把刀的重量,每年隨七一上街人數而忽輕忽重,他本人會不會在刀光劍影下患得患失,最後患上了焦慮症?這是不是他施政施得極有喜感的背後真正原因?
如得其情者,毋忘哀矜勿喜。
那把刀果然是雙面刃,沒錯是集第四第五權之力,給當權者顯示威力,讓其反躬。可是目前這位當權者,在當奴與當權的夾縫中,頭上何止九把刀?要不負民情不負君,難哪。當奴因為無力不當奴,手中剩餘的權力,從此每年七一前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只能運用於為遊行人數降溫,民間也習慣了以此解讀,這可是壞了大小實事的大壞事。所有議題在猜疑中都好像在為遊行數字服務,焦點就放在政治化的爭議,對政策去政治化的議論,反而給冷落了。這把刀,社會成本實在不輕。
七一過去,才真正值得來個嘉年華慶祝。當奴心輕了還是腳痛了,別管他了,遊行數字都不再是當權者的借口與考量,一切該做的,怎麼做,就還它本來面目,而議政者也要直面議題,把力量用在刀口上。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