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任內首宗美國向世貿起訴中國案件,係針對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今次美國聯同歐盟一齊出招。過往美國一直以反傾銷及政府補貼的相關指控,針對中國出口的紡織品,而近期因中國紡織品不再便宜,美國投訴中國低價傾銷的對象又轉向廉價輪胎。看來以美國的觀點,最理想的結果,就係紡織品與輪胎等美國仍然有生產能力之產品,中國貨較美國貨昂貴,令美國人自動自覺買番佢哋嘅國貨。
當然,生產輪胎及紡織品等製成品,中國根本只有人力成本優勢,在原料成本上中國明顯處於劣勢。透過棉花期貨交易,美國成功擁有掌控原料價格優勢;透過原油期貨,英美亦成功舞動輪胎原材料即原油價格。再看銅鋁鉛鎳鋅等熱門基本金屬,於英美皆有期貨市場控制價格升跌指標,而在英美期貨市場上,幕後能夠操縱期貨價格者,均為擁有交易所股權且本身盤大客源多的投資大行。
中國雖然已成功入世多年,卻未見可享真正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唔只成本被人家操縱,售價更要睇人家面色,結果出現製造業有得做無得食之被迫自殘現象。
稀有金屬越來越矜貴
在中國,稀有金屬欠缺期貨價格管理,開礦權又多由民企擁有,長期欠開採與出口規劃,好些大家唔熟悉但國際需求殷切的稀有金屬如鎵、銦、錸、鈮、鉿、鎢、銻等,國家更少有完善儲備政策,過往任由企業出口創滙,更少有關注開採礦山對環保的影響,現時所作出限制,就是要重新規範相關行業,其中一個最佳例子,就是十年前中國佔全球儲量仍達80%的稀土資源,在長年累月不受限制出口後,據說現時儲量已跌至52%,尤其唔少稀有金屬為製造軍事武器重要原料,中國再不限制出口才是儍瓜。
過去中國走出去買鐵礦鈾礦,甚至入股石油及礦業公司唔見得順利,起碼中國鋁業(2600)及中海油(883)均曾成為遭棒打鴛鴦之最佳例子,稀有金屬對任何國家皆具戰略意義,不見得歐美國家會樂意任由同類產品出口,歐美等國明顯已出現發窮惡症狀,利益集團不好好自我檢討,更要做出輸打贏要行為,證明中國的稀有金屬正好是外國最想擁有的物資,而從有關現象引伸出來的意義是:我們的稀有金屬及稀土相關股份,將會越來越矜貴。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