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經濟衰退,惟醫藥業今年首季併購交易仍達1274億美元,創近十年單季新高。
事實上,隨着全球人口老化,各國對藥物需求明顯上升,故百達基金經理MichaelSjostrom對專門研製危疾藥物和主力生產仿製藥(專利權屆滿的藥物)的股份尤其看好,預期未來三年的年均投資回報達20%。
百達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2850億美元,旗下專責生物科技及醫療股的MichaelSjostrom表示,藥物需求甚少受經濟周期影響,故生物科技及醫藥股抗跌力較強。
以今年首季盈利為例,美國標普500企業減少了32%,惟生物科技股卻平均錄得39%增長,MichaelSjostrom指出,生物科技股現估值僅是明年預測市盈率的15倍,處於10年低位,屬於吸引水平,可追落後。
仿製藥股份料年均回報20%
新興市場如東歐及印度等人均收入改善,亦令區內對藥物需求持續上升,尤其是價廉的仿製藥,俄羅斯藥廠Pharmstandard股價今年來便大升近九成。由於明年及後年有大批專利藥到期,市場總值估計分別達350億及520億美元,故他相信會進一步推動相關股份。
中國推行醫療改革亦帶來龐大商機,目前內地重點提升醫院醫療水平,MichaelSjostrom相信,醫療設備股將率先受惠,但內地生物科技公司尚在早期發展階段,仿製藥藥廠規模及透明度亦較低,而且較少在海外第二市場上市,故對機構投資者吸引力不及具國際規模的印度藥廠。
大批專利藥未來兩年到期
MichaelSjostrom提醒,由於生物科技公司研製新藥花費龐大,需12至15年測試新藥,但不保證成功研發,故投資者宜選擇可在兩年內投產新藥的生物科技股以減風險;藥業股則建議吼行業龍頭,因仿製藥市場競爭劇烈,只有大型藥廠才可在割價戰中生存。
記者:張德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