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曦
自由撰稿人
踏入七月,標示着香港回歸已達第十二個年頭。雖然人大會議早已批准香港「可以」在二○一七年普選特首,然而某些七一遊行人士卻依然故我,堅持落實《基本法》,呼喊着雙普選的訴求。筆者不禁想像,香港回歸第二十周年時的七一遊行,各人會為名副其實的雙普選熱烈慶祝,還是仍在街頭爭取真正的民主普選?
標誌民智的成熟
回歸十多年以來,民主普選阻力處處。有前高官在大學論壇直接指出,民主也會選出庸才,甚至讓希特勒般的暴君上台。誠然,民主不代表能選出英明的賢君或父母官,但卻能確保讓為民所唾棄的執政者和平下台。幾千年來俯伏在地,只懂思賢君、慕賢君的民眾,錯把民主當成錦衣玉食,滿足口腔期的神燈,卻不知道它代表了一個民族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是一種民智成熟的標誌。
有些人主張循序漸進,如有某政府顧問則提出「條件論」,認為香港沒有政治領袖,欠缺民主的政治土壤,於是名正言順地把普選日期一拖再拖,更順勢開設多個月薪達十多萬元的政治助理肥缺來刻意培養政治「人才」,卻不明白民主精神是法治而非人治,主角是熱心參政的公民,而非仁德兼備的父母官。時事評論員吳志森早已指出,香港擁有「第一世界的選民,第三世界的選務」,連文盲人口佔世界總數百分之十五的印度也能普選自己國家的總統之際,優才滙集的香港卻把市民的判斷力視同目不識丁的文盲,委實令人欷歔。
早前人大會議雖對普選有較明確的回答,卻只討論出「最快」能在二○一七年普選特首的原則性決定,港人自然對能否落實二○一七年普選存疑。再者,全民普選也只是決策過程,並不代表民主。在一國先於兩制的原則下,特首候選人必須得到「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代表」等人所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所支持,出選者實與傀儡無異。與其說是全民選舉(election),不如說是無奈的選擇(selection)。況且,眾人一廂情願的普選過程極可能早在提名階段便結束,依法選出第五屆特首。
道路由自己決定
回顧歷史,「普選」與「民主」的概念早已被各方政客肆意演繹。從蘇聯史太林的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centralism)、印尼蘇卡諾的指導式民主(guideddemocracy)、南美的控制式民主(controlleddemocracy)、到我國人大會議早前所提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增強黨的戰鬥力的「黨內民主」,直是五花百門,令人目眩。過去十年的經驗早已告訴我們,民主不是等待別人賜予的,更沒有人能為二○一七年保證些甚麼。
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港人想要那一種「民主」?想要那一種「普選」?這只能靠自己的雙腳,決定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