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7日BBC一篇網上報道,指中國政府採取措施打擊統計數字造假的問題。人大常委第九次會議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指定各省市級有關統計部門負責人,不能偽造統計數字。
連統計數字真偽都需要一條法律去管制,中國的法律真是比歐美完善得多。官僚的習慣,任何問題只要立法就能解決。新法例亦表明,中國統計數字造假的情況十分普遍,問題是國內外的投資者,是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作投資決定,現在何去何從?
按官僚意願調整
讀到法興最近一期的GlobalStrategyWeekly,文章提到金融海嘯後,中國被視為救世主,G20峯會,胡主席顧盼自豪,美帝紙老虎忍氣吞聲,只想中國買美債。中國經濟增長,按中國統計局的資料,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加6.1%,全年保「八」應無難度,筆者肯定到年底,GDP增長應介乎7.9%至8.1%,中國統計數字的神奇,與澳門選特首一樣,未選已經知道結果。
法興的文章認為6.1%的GDP增長與其他數據不大配合,例如09第一季國內公司的利潤,按年度計下跌30%,而對電力的需求則跌3%。《華盛頓郵報》5月14日提到IEA(國際能源組織)指,中國第一季能源需求同比跌3.5%,對6.1%的中國GDP增長,持懷疑態度。中國統計局的動物性反射反應是IEA的文章「groundless」,文章的統計方法「lackseriousness」。法興的結論是「TheQ16.1%GDPoutturnissimplyalie」,直接簡單。
如果二十三條真係成功立法,文章的作者會不會被指「擾亂金融秩序」、「洩露國家機密」,及「危害國家安全」而被雙規?明天是七.一,維園見。
UncleRay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