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oFace:舞台劇無分新舊

FacetoFace:舞台劇無分新舊

上一次看香港話劇團的作品,已是六年前大學戲劇學會拉大隊式的例行公事,當年道行未夠,又因之前一晚趕功課只睡了三小時,莫說劇情,連劇名都不記得。某日,看到話劇團新作《李察三世》的宣傳海報,一愕,海報太潮太型了,少了那份捍衞名門正派的執着……

記者:蒙為亮 
攝影:林栢鈞

鍾景輝

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藝術碩士,任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十八年,近作有《劍雪浮生》、《甜酸爺爺》、《天之驕子》等,現任香港戲劇協會會長。

林保怡

歌影視全能實力派藝員,自《妙手仁心》後穩坐無綫小生地位,2004年更憑孫白颺一角奪得「本年度我最喜愛的男主角」,近期電視劇代表作有《智勇新警界》、《火舞黃沙》等。

■林保怡演KingSir的死黨,可惜名利作怪,朋友變仇人。

林立三

香港首位專業默劇表演者,舞台劇演出包括《吾妻正斗》及《周門家要事》等,憑《推銷員之死》獲香港舞台劇獎(悲/正劇及喜/鬧劇)最佳男配角。現為勞工及福利局「技能提升計劃──電視電影課程」顧問。

三十三位演員大龍鳳

鍾景輝=鍾 
林立三=林 
林保怡=保 
記者=記

僅次於《哈姆雷特》,《李察三世》是莎士比亞第二長劇本,劇中有五十多個角色,如要一氣呵成上演,最快也要四個半小時。試想想,如無中場休息,嬌生慣養兼怕悶的香港觀眾一定呻笨買飛入場,或中途狂SendSMS、玩NDS、修甲、吸面油……

■在《李察三世》記招上,三位大談合作過程笑料百出。

■動用三十三位演員,堪稱劇壇大製作。

■話劇團人多勢眾,不過稍嫌有點像中學生的班相,太老正吧。

林:放心,當然會短一些,大概三小時吧,也設中場休息,盡量短的了,沒辦法,《李察三世》張力很強,故事結構精密,要改編也是件難事。整部作品有五十多個角色,三十三位演員都不夠用,我也幾乎要做卒仔,尤其幾場龐大戰爭場面,換衫也需要一定時間……

記:為何會演莎劇?

林:事緣今年話劇團的大方向是中英文學,與藝術總監陳敢權商議後,我決定首次執導莎翁經典作品,揀選《李察三世》,是因為從未在香港上演過。或許大家有個錯覺,以為莎劇一定艱深,沒錯,那種艱深是來自故事張力和角色性格,但其實莎翁也是個很貼近人的作家,KingSir有一句掛在口邊的說話:「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是為觀眾而寫的。」我沒說錯吧。

鍾:說得對,經典可以長存後世兼普及,一定有其引人入勝之處。四百多年來,《李察三世》一直在歐洲和美國不停重演,以它作故事藍本的電影更是數之不盡。

■KingSir與林保怡在《火舞黃沙》結片緣,劇中父子培養出真感情。

林:李察三世這角色本身也是個挑戰,他不只是殘酷不仁的王者,若這樣簡單,我也不勞煩KingSir。我想要的,是個外強內弱的悲情人物,要演得好,演員必須有人生歷練,所以只有KingSir才勝任。

鍾:三叔,你太客氣啦,初初我想推卻的,但想到有機會演複雜內心戲,又心思思落叠。我決定演出後,就要替劇中是敵是友的白金漢這角色找人選,早幾年我和保怡拍過《火舞黃沙》,他的演技放在舞台劇應能昇華到另一層次,所以我建議用保怡。

保:知道有機會演莎劇,我第一個念頭是:「能否勝任?」十秒後我答應,雖然還有很多國內工作,但我不捨得放棄這難得機會。在TVB,我做了多年小生,舞台上,我只是新丁,第一次就拍莎劇,不害怕是騙人,不過越是難,越覺好玩。

■KingSir在TVB演出機會多了,感覺上離舞台劇的圈子遠了。

最怕文藝對白

《李察三世》講人性陰暗面,主角李察三世為奪位殺兄,改朝換代的代價就是鮮血,情節峯迴路轉。舞台劇無Take2,演出經驗與壓場能耐已屬其次,最艱難還是那背死人的文藝對白。

保:要Master千七名觀眾很有挑戰性,當下我只得一個信念,把自己角色演好就是了,起碼對自己有個交代。為此劇,我暫停手上工作,朝十晚十不斷排練,希望憑努力彌補經驗不足,從電視跳進舞台,最不習慣的是舞台劇要求的連續性,拍電視劇,可拍完Ending才拍Opening,舞台劇要一次過演,少點專注力也不成,很費心。

鍾:哈哈,我卻是由舞台跳進電視呢。舞台和電視是不同媒體演出,拍電視劇有部Cam幫你交戲,有時一個Closeup就成了,做足表情就夠了;但舞台劇不能,一上台就像不停Roll機,不會Cut;心理質素最重要,發台瘟少不了,但要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調整心理繼續演,因為這些甩漏,觀眾是不知道的;聲音訓練也很重要,當舞台劇演員,怎樣令最尾一排的觀眾聽得到對白,而第一行的觀眾又不覺得刺耳呢?這是一門學問。

林:不過首要條件當然是記得對白啦,保怡正為此煩惱。

保:背一般對白我不怕,但文學句子真是完全記不入腦,面對西譯中的古典對白,我想死!例如這句:「皇后的說話總是喋喋不休的!」現代話是「呢條友咁多嘢講」,又如「好等我們齊心協力完成吧!」即是:「大家一齊畀心機。」對白外人名也難背,那些譯名不是平日的彼德、馬瑟,而是亨利、列浩蒙,可苦了我。

鍾:到目前為止,我還記不到對白,很怕在台上忘記台詞。

林:你不會的,一上台就自然記得,這方面我對你100%信任。放心吧,我們三個是有緣人,1983年我演《溥儀》,KingSir是我導演,二十年後只不過倒轉了角色吧;二十年前,我與保怡一齊做演員拍電影,不過戲名也忘了。

■林立三對劇壇不遺餘力,是每年舞台劇獎的常客。

不介意商業

這兩三年,香港舞台劇界小陽春,不乏捧場客。百花齊放是好的,若硬要雞蛋裏挑骨頭,就是稍嫌商業味過濃,通街是宣傳海報,但KingSir說非壞事。

■林保怡唱歌,我只記得那句歌詞「男人心一字馬,讓女人心擔驚受怕。」至今不明何解。

鍾:首先要澄清一點,沒人說過有商業元素就是壞,由買飛一刻開始已是個商業活動,在我而言並不介意商業。作品要分的,不是商業不商業,而是好與壞,不過戲劇始終是藝術,但求不要被觀眾牽着鼻子走,取到最好平衡就成了。

林:商業不商業,只是外界硬套下來的一個分類,好作品就一定有好口碑,Gimmick有時來自演出者,有時來自導演,今次的《李察三世》則來自作品本身,這是部Totaltheatre代表作,柔合正、悲和喜劇元素。

記:坊間抱怨話劇團的作品有點過時,你們怎樣看?

保:我只想說,話劇團上上下下綵排時都全神貫注,這份專業精神,這種有Heart的態度,錯不了。

林:批評是進步的動力,我只會這樣說,每個觀眾看同一作品都會有不同感受,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反感,這很正常,這也是戲劇可愛之處。

鍾:我只有這一句:「舞台劇沒有分新舊。」觀眾眼界要放開一點,怎可能抱着看喜劇心情看每部作品?同樣道理,你會次次都帶着悲劇心情看喜劇嗎?我再重複一次,舞台劇只有好與不好,沒有新與舊。如果有心從看舞台劇學東西,千萬別看自己喜愛的,是看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想想人家的作品表達甚麼,才有真正的得着,眼界才會大開。

後記
有人嫌KingSir食古不化,守舊不創新,反觀現在戲劇界盡是商業味掛帥作品,難道賣王道正宗的莎劇已無生存餘地?作品悶嗎?或許會,但不代表要淘汰,不是自命清高,像古董、油畫,價值之高已堪永存於世。

《李察三世》
日期:7月11日至21日7:45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340、$280、$210、$140
查詢:31035400
網址: http://www.hkr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