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官僚架構改革 釐清責任聯網設統籌避免不收症

醫管局官僚架構改革 釐清責任
聯網設統籌避免不收症

【本報訊】醫院管理局連串醫療事故令前線醫護士氣低落,不滿高層在多宗事件卸膊。剛展開第二個三年任期的行政總裁蘇利民承認,要提升前線人員士氣,建立醫管局文化,醫院上下都抱着對病人負責的態度,更指聯網制度存在官僚及責任不清問題,建議成立七個專科統籌職位,直接處理聯網之間的服務調動,避免「你推我讓」不收症的弊病。
記者:梁洵瑜

上任三年的蘇利民接受訪問時表示,早前透過澳洲及本地專家合作進行的聯網檢討,結果認為仍可沿用現時七個聯網的架構,但有改善之處。他直認聯網制度官僚,不同職級在不同聯網的責任可以完全不同,尤其現時每院有多達二、三十個部門主管,「出現責任模糊不清情況」,建議重組聯網架構。
未來實施的架構主要在聯網總監下加設七個專科服務統籌,包括內科、外科、護理、臨床支援/專職醫療、醫療診斷、社區及基層醫療、精神健康。蘇利民解釋,這七個專科統籌除可直接向聯網總監滙報外,也可橫向地進行跨聯網服務合作,例如病床不足時,七個聯網內科服務統籌專員可按需要調動病人,提升服務效率。
該局又建議每聯網設立一個醫療服務質素統籌,負責醫療質素監管問題。他強調,增加上述職位後不會取消醫院部門主管職位,只期望七大服務統籌能提高效率及釐清責任誰屬。有關職位由臨床人員兼任,並非全職人員。

獲逾50億重點改善服務

蘇利民指出,在前三年的任期,他主力處理醫生同工不同酬引起的不滿,及病人輪候時間等問題;未來三年會集中改善服務質素及建立對病人負責的文化。他指改善服務也必須有足夠資源,該局未來三年獲政府額外「泵水」超過50億元,故可重點改善服務,例如縮短專科輪候時間、增聘護士及建立服務質素審核制度等。
普通科門診服務將增加護士人手,讓他們可處理更多護理服務,甚至由普通科診所綜合處理一些輕微的慢性病病人,減少轉介病人到多個不同專科所引起的不便,但蘇利民並無具體說明會否增加醫生數目,改善現時每名病人只有數分鐘診症時間的基本問題。
雖然醫生同工不同酬問題已有改善,但蘇利民認為仍要關注醫護人員的士氣問題,他希望建立對病人負責的文化,已要求逾百名醫院高級人員及部門主管等學習此新文化,「醫院上下都應該明白,對病人負責只是基本要求」。

醫生公會批評架床叠屋

【本報訊】醫管局一哥蘇利民改動聯網架構,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何栢良批評,增加七個專科服務統籌架床叠屋,只為行政方便,「派一個阿頭上嚟同佢傾,方便過家每間醫院有幾個部門主管,意見多多」,甚至是為未來取消中央統籌委員會鋪路。
何栢良表示,現時醫院不同部門的臨床部門主管數目雖多,但有需要存在,他估計未來的專科服務統籌是由多個部門主管中揀選一人兼任,負責與聯網總監溝通,「我擔心啲管理層一定會搵個順民嚟做呢個位,咁醫院嘅下層意見就難以上達」。

對病人負責空談口號

他又指,現時醫管局不同專科均設有一個中央統籌委員會(COC),主要與醫管局總部商討發展事宜,蘇利民上任不久即有意取消,但遭強烈反對而觸礁,他擔心日後可能會重提取消中央統籌委員會。
對於蘇利民要求建立醫管局對病人負責、回應病人需求的文化,何栢良批評只是口號,言之無物。他反而要求政府應監察蘇利民班子的表現,是否符合要求,例如伊利沙伯醫院醫生向旺角車禍中重傷病人收取專用藥物費用,只是按醫管局的指引處理,管理層也應負責及被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