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場靜待英國財相戴理德公佈一系列針對當地金融業監管改革的白皮書內容,滙控(005)主席葛霖預期,內容可能涉及大幅提高銀行從事財資交易(tradingbook)業務的資本要求,以避免同業過度倚賴高風險批發業務及負債過高,而不是從法律實體上,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隔(seperate),因此舉既不可行亦不切實際。
記者:劉美儀
有關發展貫徹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主席特納(LordAdairTurner)一直倡議的方向,外界又引述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早前指,「若銀行大至不能倒閉,亦意味它可能大至難以經營」,令人揣測白皮書將建議大行「拆骨」。
葛霖接受訪問時不以為然,他指金默文已明言,問題癥結並不在銀行大小,而是銀行規模越大,它與全球市場活動的相互聯繫(inter-connectiveness)便越高,衍生的風險亦相應跳升,故從監管角度,須進一步提高資本及流動性要求,並加強各國監管機構間合作。
財資資本要求料須大增
若財資交易的資本要求最終大增,他估計,或導致市場上一些易締造麻煩但高回報的產品,吸引力會驟降,亦可能令個別金融機構縮減財資交易的風險規模,惟對滙控則不會構成太大影響,因集團涉及財資交易的風險,一直只佔整體資本需求很小比重,旗下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部,是以客戶導向及新興市場業務為本,自營風險有限;他指新措施只會凸顯滙控模式在國際大行同業中的優勢。
滙控近年強調各部門協同「融合」(join-up)的經營哲學,葛霖不認為有關路向,正與監管機構方向背道而馳,因他「不相信當局會主張大型金融機構拆骨(break-up)」,在金融業全球化年代,客戶對批發銀行服務的需求已極多元化,市場不能走回頭路,硬將商業與投行業務分隔。
料金融最惡劣時間已過
隨着銀行間信貸交易逐漸回復平穩,他相信,金融市場最惡劣時間已過去,但全球失業率仍然飆升,實質經濟仍未擺脫衰退期,各國政府及央行均致力透過向市場注資、放寬信貸及改革等正確措施,避免經濟從衰退走向上世紀大蕭條局面。
但他提醒,當經濟一展現走出衰退迹象,緊接的挑戰就是如何將過剩資金及信貸有序撤出市場,否則通脹潮會急速反噬,無疑,通脹不會是今明年度燃眉之急的議題,但未來幾年內肯定要正視,判斷撤出的時間亦極具挑戰性,否則像日本經濟未復蘇,便過早結束寬鬆貨幣政策,令整個90年代日本深陷零增長的泥沼。
英國傳媒報道,金融業監管改革白皮書原訂本周公佈,但由於金默文尚未被知會方案細節,故財政部可能要押後公佈。
舉足輕重
看好中國成最大經濟體
金融風暴加快了世界經濟軸心從西向東移的速度,滙控(005)主席葛霖認為,G20(20國集團)峯會的冒起,確立了中國及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金融事務參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單是G7或G8峯會,已再難成為解決當前環球金融危機的舞台。他相信,按照目前中國每年經濟增長平均高於歐美國家約10個百分點的進度,20、3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系。
過去15年間,內地金融體系已作出重大轉變,當中尤以銀行業改革最顯著,但內地融資渠道仍然主要倚賴銀行借貸的單向模式,企業債方興未艾,股票市場規模有限。
葛霖相信,中國金融業下一階段發展,必須朝向融資市場多元深化方向推進,預料內地監管當局,亦已充份掌握形勢,並啟動相關政策。
香港作為內地金融市場走向國際舞台的催化劑,即使面對上海崛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他認為,本港的獨特性及價值絕不會因此褪減,一如美國擁有紐約及芝加哥兩個各領風騷的金融中心,「中國亦絕對不僅需要單一個金融市場」。
滬崛起 港價值不會褪減
總理溫家寶曾指出,金融中心的角色,不是靠確定而是靠競爭力鞏固;葛霖亦指,任何國際金融市場,即使強如倫敦,亦要分分秒秒提升本身優勢才能超越對手,他深信香港會一直保持自強不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