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個人物,不適宜拍電影。
首先是形象。今天的人,腦海中的孔子,是那個樣貌有點邪惡的七十歲老人,兩手拱立,指甲長得怕人,在一個地球村時代,這樣的亞洲男主角,不可能向全世界的市場推銷。
孔子是至聖先師,電影故事要有愛情,孔子非禮勿言,非禮勿聽,怎樣拍少年的孔子溝女?十三億人口的市場,至少有一半老人的憤青,或集結在公園,或焚燒網站,怒斥編導侮辱聖賢,形成一場口水論爭。
最重要的是孔子的生平事蹟沒什麼看頭,十七歲喪母,年輕時做過低級公務員,管過倉庫和牧場,做過補習教師。連一齣《赤壁》,編導加枝添葉,都遭到攻擊,說「不忠於羅貫中原著」,孔子的生平,誰有膽替這位聖人加一段三角戀,或為了吸引歐美中產觀眾,說孔子跟子路和顏回都有一段斷背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一眾弟子,相傳就是這樣──一定備受詛咒追殺。
還有,孔子的哲學,不可能化為視覺引人入勝的畫面,孔子的「仁」,虛無抽象,用蒙太奇來表現,還是春花秋月的烘托?孔子《論語》的每一句話,都不能用電影語言來表達。加上華人觀眾的智商問題,非要用《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低胸巨乳和黃金宮殿來刺激視覺神經,把孔子搬上銀幕,一定仆街。
外國的耶穌,為什麼能上銀幕:耶穌的一生戲劇豐富,釘十字架而死,有震撼的高潮畫面。耶穌三十歲就死了,可以由小生當男主角,畫面悅目,不覺沉悶討厭。
孔子是一個反電影(anti-cinemaitic)、反市場(unmarketable)的戲劇人物,就像他的教誨,千秋萬世,歪解旁註,搞得令人昏昏欲睡。品牌不是這樣強行「打造」的,不論資金多少,只會是假大空。孔子不會像哈利波特一樣成為全球偶像,正如香港未來五十年,不會有一位特首成為奧巴馬。有點武斷?不,只是一點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