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中國商品需求撐起半邊天 - 貝萊德

萊德有理:中國商品需求撐起半邊天 - 貝萊德

本月中「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峯會舉行,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這四個經濟增長火車頭,在今年的商品反彈浪潮中可謂各司其職,當中尤以中國的角色最為舉足輕重。金磚四國的人口數目佔全球總人口的42%,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總量的14.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50%,在世界的聲音日益壯大。
在金融海嘯中,全球同受冲擊,不過以工業化及城市化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金磚四國,其復原速度則比歐美快得多。「金磚四國」的概念首創人高盛經濟師JimO'Neill更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四國的「經濟綠芽已長成了水仙花」,前景一片樂觀,當中尤以中國為甚。

中國首季經濟U形反彈

中國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措施,已在實體經濟中見效。由政府主導的新增貸款較去年大幅飆升,令中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來了個U形反彈。在過去數月,中國更成為市場中最活躍的商品買手,獨力支撐着全球的資源價格。世界最大的鐵礦生產商Vale(淡水河谷)的管理層便指,在2008年Vale出產的鐵礦只有35%售賣予中國,有46%則賣予美國及歐洲。不過到了今年,情況便大為逆轉,單是首季中國便佔了其整體銷量的60%,相反美國及歐洲只佔去17%。
另外,中國更與金磚四國的盟友,建立了重大的商品貿易關係。今年5月份的時候,中國便與巴西石油巨企Petrobras之間簽訂10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而且,根據巴西發展工業外貿部的統計,今年4月份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
和巴西類似,今年2月份,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廠商Rosneft和石油管道公司Transneft與中國簽署了未來20年的原油供應合同,以換取250億美元貸款。可見作為商品出口大國的俄羅斯和巴西,以及作為商品主要消耗國的中國,已漸漸發展出一套獨有的「金磚四國消費循環」。
現時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的復原速度以及對商品的需求,是否能夠持續?本年首季,中國錄得破紀錄的4.6萬億人民幣新增貸款,按年急升30%,更是比2007年整年更多,可說是為市場打了一支強心針。雖然新增貸款的速度應會漸漸減慢,但具萊德相信,中國有能力將上半年龐大的新增貸款額,轉化成長期的內需增長動力。
中國政府花在內需及基建的費用,將會繼續有利未來數個月的經濟復蘇,而基建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對商品亦是一大支持。加上中國的GDP及工業生產似乎已經見底,汽車銷售及零售銷售方面亦重拾朝氣,在各方面的利好數據下,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商品故事仍能翻開漂亮的一頁。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