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胡孟青教子使錢三步驟

親子理財:胡孟青教子使錢三步驟

在螢幕前,股評人胡孟青教訓散戶,絕不留情,以「辣」見稱。對於教導子女,她則有辣有唔辣。每日為無數散戶解答疑難、指點方向的胡孟青,對全職炒股並不贊同,若是他的兒子呢?她說:「絕對反對。」 記者:葉敏儀

胡孟青兒子今年3歲,但對於父母而言,教導下一代理財,似乎永遠不嫌早。胡孟青親子理財有三部曲,首先她向兒子貫輸正確理財觀念,培養獨立思考,然後與兒子一齊實踐。

反對兒子全職炒股

胡孟青每天為散戶解決投資問題,令她深深感受到,「沉迷炒股的人,只看到一時回報,卻看不見風險。」他希望兒子日後可從不同角度看事物,不盲目追求。至於理財的基本概念是將有限資源(錢),善加分配(滿足欲望),當中必有代價。她說:「如果日後個仔跟我說想辭職炒股,我絕對反對!」她認為除非如股神畢菲特有一套成功法則,兼打通天地線可深入企業了解,否則在金魚缸只會變大鱷點心。
胡孟青對兒子的寄望,與大部份父母一樣,希望兒子長大後有良好理財基礎,能為自己薪酬及開支做分析,「一旦入不敷支,也懂得減省開支,知道投資只用多餘錢」。

胡孟青親子理財心得

提問:訓練聯想力、觀察力及刺激思考
討論:建立獨立思考及分辨是非
每次只做一件事:學習節制和取捨
做收支表:學習量入為出,了解消費習慣
做收支比較圖:學習理財,了解經濟基礎概念

(一)灌輸觀念 學懂節制

何謂正確理財觀念?畢竟欲望無窮,她說先要教導兒子知道節制,「帶他玩小朋友的機動遊戲,他玩完想再玩,我跟他說,已經玩了一次,不可以再玩。如果他扭買東西,我也只讓他買一樣,不能樣樣都買」。有了節制,就不易沉迷,這是胡孟青的教條之一。
她的兒子很愛「畀錢」,每天大人買報紙,他都爭着將錢交給報販,於是胡孟青給他一個小小的錢包,由他「負責」買報紙,她說:「讓他知道錢的作用,可以買產品和服務。買了,錢包的錢便少了,那就是代價。」

(二)訓練思考 先想後果

胡孟青認為理財之先,邏輯思考很重要:「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後果,行動不同,後果就不同,決定影響了成敗。」所以胡孟青向兒子每事問:「行人路燈紅色時會點?這時走出馬路會怎樣?」這有助兒子獨立思想,「唔係人哋畀個冧巴你就信,要自己觀察同分析,衡量對錯。」
所以,每晚為兒子講故事時,她也是邊講邊反問:「龜兔賽跑的故事中,牠們的終點是那裏?」久而久之,兒子聽故事時會細心留意細微之處。「觀察能力強,才可以做分析,例如銀行職員叫你買迷債,分析之前,都要留意細節。」
她認為當子女漸長,可跟他們討論新聞,從正反兩面分析,刺激孩子思維。

(三)記錄收支 實踐理財

胡孟青表示,當子女有零用錢時,可以讓他們嘗試實踐理財,「要他們做收支記錄,知道甚麼是量入為出」。
即使小學生用零用錢買零食或玩具,也可做簡單的收支表,或者將支出分類,了解消費習慣。
進一步可以將紀錄製成統計圖分析,這除了是上佳親子活動外,孩子還可以從圖表中獲得不少資訊,「知道把零用錢用了在甚麼地方,那些地方花的錢最多,還可比較今年和往年的統計圖,了解售價變化,認識通脹」。

自製開支表 學珍惜金錢

兒童理財教育家黃紹文表示,開支紀錄表有助小朋友學習理財的知識、態度、技巧和習慣,建議父母讓子女自己儲蓄去買心愛物品,只給予日常必要開支作零用,有助子女學懂珍惜。
他建議做開支紀錄前,家長跟子女一起做預算,「先計算未來一星期零用錢會怎樣花?那些是必要開支?那些是自己想買的。一星期後回顧紀錄,看實際情況是否符合預期。」

小四或以上學習好機會

他認為必須持之以恒每周做,「趁暑假將至,最好利用這段時間讓小朋友實習,尤其小四或以上的小朋友,在暑假期間社交活動特別多,是很好的實習機會,更有助培養習慣。」
他認為,小朋友入讀小學後,父母開始會給零用錢,那時候可以由淺入深教小朋友學做收支紀錄表。他說:「小一學生可以用簡單圖畫等方式記錄(圖)。」到學校教加減數,就可以讓小朋友計算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