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不如《人物》 - 左丁山

《紐時》不如《人物》 - 左丁山

互聯網新聞與博客興起之後,傳統報紙流失不少讀者,年青人更係上網有空,睇報紙冇時間,任何報紙講年青化、爭取年青讀者,直情似講笑話。試問,一個不存在的市場,如何爭取?美國有不少傳統大報(如《紐約時報》)以及名氣雜誌(如《財富》)嘅廣告頁數越來越少,《紐時》陷入財困,已不是新聞。
《紐約時報》係唔係知識分子大報?《紐時》專欄作家係唔係權威人士?《紐時》對美國政治人物與政治發展有無影響?《紐時》是否本港知識分子、知識作家嘅尊崇對象?答案只有一個,就係YesYesYes!對一啲言必英美嘅人士嚟講,《倫敦時報》與《紐約時報》與香港啲「所謂報紙」根本無從比較,差天共地。
不過批評別人寫飯局、講傳聞、嘻哈一番嘅專欄就好容易,但讀書分子永遠係少數。大如美國,人民有三億幾,科技發達,人才輩出,讀書分子或知識分子大報原來只係「叫好不叫座」嘅,在互聯網衝擊之下,發覺生存並不容易。相反地,美國有兩份雜誌完全不受金融海嘯衝擊,不怕互聯網競爭,就係八卦娛樂刊物UsWeekly與People,據報導,呢兩份雜誌視海嘯如澗水,銷路穩定,廣告增加,全美有四千幾萬人睇People,一啲都冇流失。
假如People期期都刊登克魯明文章,或者搵讀書人寫專欄,左一句文化意識,右一句後現代,講完「結構」,又講「解構」嘅話,你估People會唔會咁暢銷呢?世界上有分工呢回事,後現代文章有小眾市場,知識分子專欄有小眾市場,八卦飯局傳聞可能有較大市場,名人娛樂有最大市場,從銷量多寡可以知道晒。一位專欄作者選擇定位,係佢自己之事,亦係編輯之編務方針,兩者互動,作家唔鍾意嘅話,大可不寫。但選擇咗走合乎自己性格與興趣嘅專欄定位之後,卻又批評他人專欄俗套、失落、缺乏文化,講唔通啩?日後民俗史家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紀初之商場生活與政商野史,可能覺得呢啲專欄有參考價值㖭。批評他人寫得好唔好有其道理,但批評他人所寫之題材,就多餘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