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已步入衰退,全球商品物價(和香港樓市一樣)處於歷史高位,高通脹、低增長,即所謂「滯脹」的格局,似乎無可避免。不過,2008年下半年,特別是雷曼爆煲以後,由於經濟極度疲弱,全球需求減少,全球商品物價和其他資產,掉頭一轉,亦逃不了急跌的命運。於是「滯脹」的憂慮,轉化成「通縮」的末日情景,其中的表表者,當然包括「大蕭條」專家伯南克,和擔心美國會步日本「迷失二十年」後塵的諾貝爾得獎者克魯明(PaulKrugman)。
在「大蕭條」和「迷失二十年」的陰影下,美國開動了兩部機器:印銀紙機和發債機,放寬銀根(monetarybase),一方面期望以通脹打通縮,另一方面以銀根代替信貸。幾年前的牛市,流通資金過剩(excessliquidity),乃源於過多信貸,其時銀根卻沒有太多增長;海嘯後,信貸市場收縮,對美國消費者信貸打擊尤甚,於是美國便放寬銀根,以補信貸市場的缺口。
伯南克陷入兩難
若果「大蕭條」是美國的「童年陰影」,那麼納粹黨(Nazi)便是德國的「童年陰影」。不少德國人讀納粹黨扶搖直上的歷史,覺得和當時惡性通脹嚴重而弄至民不聊生,不無關係。可能因為這段歷史,使德國人對通脹的恐懼,比對通縮大。美國的「童年陰影」是通縮,於是救市措施亦不惜引通脹以打通縮;德國的「童年陰影」是通脹,於是寧願忍受通縮的艱苦,而不願打開通脹的Pandora'sBox。
美國的救市措施,看似會成功避免「大蕭條」和「迷失二十年」式的通縮,但卻同時間重新引發了商品物價的通脹,造成重新一輪的滯脹。2008年上半年滯脹,2008年下半年通縮,在美國的救市措施下,2009年又重新進入滯脹。對於伯南克來說,滯脹比通縮可能更糟。通縮可以印銀紙,但滯脹時期,不能隨意印銀紙谷經濟,否則只會使通脹惡化;而且滯脹時期,亦不能隨意加息打擊通脹。
冇辦法中的辦法
在這兩難中,伯南克如何谷經濟、控通脹,乃一大難題,故不排除伯南克最終可能被迫使出「冇辦法中的辦法」:升短息、壓長息。長息對經濟影響比短息大,故伯南克一定要盡保長息於低水平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印銀紙買長債;但為防通脹失控,伯南克一定要對市場表示有打擊通脹的決心,可能便會出口術或稍稍提高短息,以收阻嚇作用。
伯南克做下一步前,他當然會考慮到下年連任與否的政治因素。由始至終,美國的救市措施,雖有經濟因素,但亦和自己的歷史和政治有莫大的關係,即前文所謂的「童年陰影」。所以,眾所周知,看中國經濟要先看政治,其實在歐美,又何嘗不是?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