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爭產案中,一連五日筆迹專家攻防戰已結束,聆訊進入另一階段,也是「戲肉」了──前幾天太忙,報紙堆在一邊,把五日內容一口氣翻閱,正如筆迹專家作供完畢後表示:「審訊好長,我好攰,好想瞓覺。」
真的好悶!
雖然從中學到不少專業名詞,一大堆簽名的什麼「節奏」、「風格」、「流暢度」、「情緒」、「坐姿或站姿」、「連貫性」、「異常」、「重大差異」、「技術性協助」、「四點鐘方向至十一點鐘方向」、「猶豫」……原來簽名也有浪漫形容,就是「筆韻」。
明明是「韻」,不過在天文數字遺產面前,一切變得血淋淋。死者私隱被陌生人以高科技一筆一劃一點一滴剖析、爭論、攻訐。且真真假假之間,再權威的專家無法斷言,只道「有可能是偽冒」、「大有可能是真迹」、「不能確定真偽」、「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出是真迹」……說了等於沒說。還收得那麼貴。
我們讀史,那些書畫玉石古董文物之鑑定,一卷一帖,真就真假就假,「有可能是偽冒」即假,「大有可能是真迹」也是假。只「確定真迹」才是真。
時代進步,科技發達,但人心叵測,黑白不再清楚,只看辯才高低。
──真假無人見,是非有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