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馬英九這一年來,對中國處處小心謹慎,惟恐開罪中國。不見達賴、拒見王丹、不提一中各表、疏遠美日、說統一是台灣未來的選項、不紀念六四……本月八日對文字還說要建議兩岸採取「識正書簡」,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風波,被藍綠雙方都批評,民間反感強烈。這就是沒有三思而後言的惡果。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啊!
陰謀論的解讀是:馬為統一鋪路,仿效秦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也許馬並沒這意思,但他的統一潛意識可能制約他做很多偏向統一的言行而不自覺。最重要的是,為甚麼沒頭沒腦地突然提出這項建議,給自己找麻煩,無厘頭嘛!惹事之後,他避而不談,全由總統府的官員出來擦屁股,勉強說是只對中國的建議。
對中國的建議?識正也許是建議中國教讀正體字,以免切斷與古文的聯繫;但書簡呢?中國老早就書簡─寫簡體字了,所以明明就是建議台灣寫簡體字嘛。台灣為甚麼要由政府規定制度化地寫簡體字?不就是書同文的揣測嗎?真是沒事找事。
如果落實為政策,學生又慘了,要學國語、英語、母語(台、客語)之外還要加學簡體字,有虐待狂嗎?正體字的優勢是可以直接閱讀古文,也保存了象形文字的圖形平衡美學,同時也讓修習漢學的外國學生有個學正體字讀古文的地方。正體字的缺點是筆畫太複雜,書寫緩慢。但現在人都用電腦打字,而且打很快,已不存在寫太慢的問題了。所以沒必要學寫簡體字,只要學會閱讀簡體字看得懂中國出版品就好。總之,不該是「識正書簡」,而應該「識簡書正」。
從政治意義來看,語言文字是凝聚想像共同體的黏合劑。東亞三國:日本、韓國、越南都曾被漢化,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都以使用漢字為榮。西風東漸以及民族主義興起,漢字遭到三國的廢棄或僅保留小部份。中共文字政策本身延續五四新文化運動,破舊立新也把漢字簡化,表示和封建中國一刀兩斷。後來的文革破四舊仍有此餘風。台灣有這個必要嗎?是中國脫漢,不是我們脫漢。一向以固有文化為榮的馬總統,怎麼也脫漢起來,要「書簡」了呢?應該是中國學我們「識正書正」,而不是我們學他們書簡。馬為甚麼拋棄原先引以為傲的文化堅持?令人費解,難怪有陰謀論出現。
馬突然拋出這個議題,兩岸都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應。台灣總統府發言人狼狽地替馬牽強解釋,惹來一陣好罵。中國國台辦發言人也不知如何回應記者的此一問題,只好敷衍說回去研究。馬總統要謹記孔子「言寡尤,行寡悔」的教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