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能不能不上街?這是連月來曾特首和他身邊的特府要員想方設法向香港市民提出的訴求。他們自然不是向每年上街遊行的忠心分子爭取,而是向所謂「沉默大多數」的中間取態的市民發功。往年不大有意願上街的市民,若動員起來,可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03年五十萬人把葉劉轟下台,使23條立法擱置,最終也撼動中央,使董伯黯然腳痛下台。
連月來,特區政府連連出招。不派糖的財政預算案剛在立會通過,5月底財爺又立即改變初衷,提出總數達168億的派糖措施。可惜措施沒有惠及三無人士,而財爺被問及這問題,竟然角色倒轉地反問記者:「有沒有甚麼好建議?」拙劣應對,使派糖未能抑制民怨上升。
乘着豬流感襲來,特府大規模地劍及履及地抗疫防疫,由於沙士的記憶猶新,衞生福利局長的民望回升。但日子一久,市民漸漸認識到,豬流感不同於沙士,大多數受感染者都不會致命,而致命也多是因為其他疾病併發。於是抗疫措施是否搞過頭以至擾民呢?又引來議論。
高官減薪,應可以讓市民下下氣了吧。先是提早宣佈最高薪的任總退休,又說新總裁薪酬尚待釐訂。然而,曾特首不知道,大多數市民不在意高官領取高薪,而在意他的表現是否物有所值。偏偏特區政府在宣佈民望不低的任總退休的同時,對內定新任的人選又鬼鬼祟祟,於是民怨又深了一層。
隨後宣佈高級公務員減薪,而問責高官則跟隨。誰知引起公務員團體不滿與反彈。市民一般認為問責高官減得太少。設想若仿效新加坡,從總理到所有政治任命官員減13%至19%,相信高級公務員的怨聲也會少得多。現在紀律部隊已上街,警察可能在周日(6.28)上街,公務員也會有不少人參與7.1遊行。
眼看不能壓止市民上街的聲勢,中方也出手了。中銀香港日前向證監會提出與雷曼苦主的新和解方案,目的就是想歇止逾萬雷曼苦主7.1上街遊行。早前由親中人士出面在九報章刊登的《香港再出發宣言》,就想從意識形態上說服市民不要上街,宣言勸說每一位市民,不要認為「特區政府的績效及錯失與我無關。……我們有責任協助政府提升香港的管治。」這說法真是太好笑了。如果政府是我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那麼對政府的錯失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能心甘命抵,自認走了眼,下次選另一人吧了。現在政府不是我們選的,為甚麼我們要為政府的錯失負責?這宣言無疑提醒市民,我們要更積極地參與7.1遊行,爭取普選了;有了普選,我們才可以說政府的績效與錯失跟我們有關。
種種招數一一使出後,前天忽然來了新的一招,就是曾特首突然宣佈成立八個月、開了五次會的經濟機遇委員會正式結束工作。為甚麼?因為這委員會「已穩定香港經濟形勢」,令香港經濟「轉危為機」,隨即公佈六項產業建議,包括醫療、教育等等,並預留土地發展私立大學和私營醫院。自稱這是經濟發展「新思維」,帶來香港的新希望矣。但眾所周知,香港教育的朝令夕改近年備受詬病,醫療事故頻頻,所缺的並非土地等硬體,而是制度、人事等軟體的缺失。經機會只開了五次會,每位成員恐怕只就特定一種事項發言十來分鐘,而竟然可以令香港經濟得救。這委員會委員簡直是神了。而《香港再出發宣言》說香港沒有「用足」中國發展機遇,「會在祖國壯大中邊緣化」,我們卻看不到經機會的建議有與中國經濟更緊密聯繫的方案與項目。
7.1近了,經機會忽然神乎其技讓香港「轉危為機」,恐也是病篤亂投醫、臨急抱佛腳之舉。
頻頻出招,是想提升民望嗎?對並非民選的政府而言,民望真是如浮雲耳。最重要的,是權力來源的「北望」──北大人之望。而北望的一個重要參考值,就是7.1上街的人數。
既然特區政府如此重視7.1,香港人又豈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