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語陸:鋼企前景不明朗 - 陳永陸

財智語陸:鋼企前景不明朗 - 陳永陸

上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考察河南時,表示目前內地鋼鐵業產能過剩,鼓勵鋼企兼併重組,這明顯對大型的鋼企有利。溫總金口一開,馬鋼(323)、鞍鋼(347)及重慶鋼鐵(1053)在星期一齊齊升。除此之外,由於鋼鐵是很多產業的原材料,故能同時受惠於不少利好基建、汽車業及房地產的國策。
雖有國策支撐,但我認為鋼企的前景還不太明朗,因為原材料鐵礦砂的價格十分不穩定。鋼企與鐵礦石供應商至今尚在談判當中,最理想的情況是鐵礦砂的價格回到07年水平,即減價至40%至45%,不過情況似乎並不理想。
目前,全球鐵礦石市場,分別由力拓、必和必拓及巴西淡水河谷三分天下,而日本、韓國及印度,已分別與以上巨頭達成價格協議,日本及韓國鋼企接受力拓減價33%,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企業—印度阿賽洛米塔爾,則接受淡水河谷減價28.2%,協議價格越減越少,亦與內地要求減價40%至45%的目標,越來越遠。儘管內地身為鐵礦石的最大買家,內地鋼企想再減都幾難。

江銅暫不吸納

再者,近日力拓與必和必拓結盟,「兩拓」合併後,其在內地鐵礦石進口市佔率,將會擴大至7成以上。現時三鼎立足,內地鋼企要議價都難過登天,在「兩拓」獨大的壟斷形勢之下,議價能力相信將會越縮越小。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鐵礦石價格被推高,亦歸咎於內地的投機活動。單單5月份,內地鐵礦石進口就超過5300萬噸,首5個月的進口量更達到2.44億萬噸,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鐵礦石庫存亦創出了新高,增加至1億噸,反映內地對鐵礦石的需求根本不足以消化龐大的進口。那為甚麼內地在沒有足夠需求的情況下,還要進口如此大量的鐵礦石?答案很有可能是進口根本不是為了應付需求,而是為了製造「需求」,來投機賺錢。投機的惡果,很可能由鋼企承受,如果談判失敗,鋼企真的接受33%的降幅,鐵礦石成本將會對盈利構成不少壓力,加上馬鋼、鞍鋼及重鋼的股價,已從今年低位,上升約一倍,要買不妨再等。
鋼股受壓,另一隻貴金屬股江銅(358)可否跑出?整體資源股受壓時,沒人可獨善其身,暫時一忍不會蝕底。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