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onMonday1:春風30年

FocusonMonday1:春風30年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大概是1989-90年,那個年代人人都有本《挪威的森林》,然後似懂非懂的讀《失落的彈珠玩具》、《遇見100%的女孩》等等。他是文化明星,光芒四射,年輕人都掛在嘴邊,但為人低調,在沒有網絡的年代,我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30來歲,本來是開爵士咖啡店的,突然有一天看棒球賽時,感覺可以寫寫小說,結果就在每天收舖後寫起來了,並拿了個文學獎,正式出道。
很難相信,轉眼村上春樹出道已有30年,今年60了。我們亦長大了,舊日友儕還在看村上的人不多,但村上的讀者卻更多,近10多年,中國美國甚至西班牙中東都滿佈他的讀者。這陣春風,一吹竟已30年。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盛臣(朗天)、伍慶泉(健吾)
鳴謝:商務印書局(美麗華商場─酒店大樓2樓/29041988)

朗天:村上春樹的短篇最厲害

岑朗天,40歲,師從牟宗三。筆名朗天。香港作家、影評人、文化活動策劃、大學兼職講師、編劇。閱讀村上春樹20多年,著有《村上春樹與後虛無年代》一書。
89-90年起,香港流行村上春樹,當然與八九六四有關啦!那個年代紅了三個人:一個是王朔,那個年代價值不再重要,時代虛無,他那種「京痞」,爛撻撻、有點無厘頭的態度就流行起來;同樣道理,第二個紅的是村上春樹;第三個是周星馳。
我寫的《村上春樹與後虛無年代》,只有兩三章寫到村上春樹,其實書的主題是「浪人」。村上春樹每本書的主角都是浪人。Tourist是旅遊會回家的,Traveller也會回家,但浪人的家就在路上。古今都有浪人,他們不會與任何人建立關係,即所謂「自由的囚徒」──囚禁他們的,就是自由。

■《村上春樹與後虛無年代》

長篇要看《世界末日》

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時20多歲,(投)入唔到。幾年後再看入到了,但讀完覺得這只是套流行小說──是套膚淺的作品。人人都說兩個女角是綠和直子,依我說重要的是玲子,即老的、後來照顧渡邊那一個。綠和直子,即等於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句:「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其實有點Cliche了,即是等於說一個是開朗,一個是憂鬱;或者你說一個東岸,一個西岸也可以……如果說《挪威的森林》膚淺,《國境之南》就更差了,那只是中年時再寫一次:「如果直子沒有死,故事會怎麼樣」。
如果當年只看《挪威的森林》,會以為村上春樹只是個流行小說家,但看過《1973年的彈珠玩具》就改觀,不會覺得他膚淺了,再看到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本是最厲害的。《發條鳥年代記(一)》亦同樣好犀利!
村上春樹作品大概可分兩個階段,當中以95年沙林毒氣事件作區分。95年前的又可以分為嚴肅的(《世界末日》)、與流行(《挪威的森林》)兩種,95年發生沙林毒氣事件後,村上春樹嚴肅的那一半就不斷地膨脹了。因為他好Desperate,他認為日本社會出現好多問題,覺得自己幫唔到,於是寫作風格也變了。之前他會寫怎樣去抵抗虛無,用比喻,一切都比較含蓄,但到《海邊的卡夫卡》就變得好譖氣,很多事都驚死你唔明,當中寫那個會貓語的田中先生,中間是掏空的(這是他一貫寫法,主角30歲被掏空一些,40歲又被掏空一些)就寫得很實了,甚至會寫黑鬼從中走了出來。因為他的心態都改變了,認為人世間真的有魔鬼在作亂,這種寫法當然比之前差太多了。但沒有辦法,佢要救世!
《卡夫卡》是一很好的文本,這令我想起王家衞《2046》,作者傾盆而出,講晒所有嘢,把《阿飛正傳》的謎都解了,然後圓滿結束,句號,但一切都太白了。所以現在還有人說:村上春樹會不會拿諾貝爾文學獎、芥川獎?有兩個作家都是89年開始紅,一個是米蘭.昆德拉,一個是村上春樹,我認為他們的時期都過了。《1Q84》我實在不敢看,但又知道自己一定會看。

95年後要救世

你說村上春樹紅足30年,喂,這個要正本清源,究竟你喜歡他的甚麼?依我看,大部份人都只看過《挪威》,也只喜歡《挪威》。我記得99/00年有朋友搞村上春樹劇場,請了賴明珠來港,與觀眾對話,當時就有個觀眾好感性的大聲說:「我喜歡《挪威》,因為那個主角是我呀!」這本書自傷自憐自溺……看罷,人會更自戀。
人人愛讀的只是《挪威》啊!因為人人都能代入,其實它是村上自己的自傳,只是現實中直子沒有死去了。真正愛讀村上春樹(不是愛讀《挪威》的),我看只是那三數萬人,喂,《世界末日》中女主角是個肥妹呀!讀到要跟肥妹做愛,你(投)入唔入到?其實他很多作品流行,都是因為提供了男性性幻想功能嘛,《彈珠玩具》中突然來了對孖女208、209來跟你睡覺,仲要係靚的,做到後來又突然說要走了,甚麼責任都沒有,怎會滿足不到性幻想?
但你看看《卡夫卡》,咁譖氣,我就唔信你投入到。
年輕人要看,我會推薦他們看村上的短篇。其實他作品中以短篇最厲害,其次是遊記,再之後才是長篇。短篇厲害之處,是製造了一個懸念,然後唔解決,就「戛然而止」。我們寫劇本的人都會度Twist位,他的Twist位其實有點無厘頭,因為唔係真係Twist咗,就完結了,佢唔係想話答案畀你知,這很有深度。像有一篇《吸血鬼》很有名,寫主角坐上了的士,與司機攀談起來,然後他問司機信不信世間有吸血鬼,司機突然告訴他「信,因為我就是吸血鬼」,不過到最後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這篇好勁。又像《象的消失》,本來是寫約女仔出街,卻發現動物園的大象不見了,其實他每天都到動物園,是看到大象一天一天縮小,到最後一天大象不見了一塊,他是知道象是怎樣消失的。他厲害之處,是語言的消失,即所謂「敍事的盡頭」,他把話都說盡了,然後「戛然而止」。
村上春樹是以形式、手法去吸引你,其實他的形式比內容深。嚴肅文學的形式比內容緊要,而流行小說則以內容為主;文學的文字會在書中設置重重關卡,不斷打斷你,但流行小說會讓你一直順着讀。
《挪威的森林》要拍電影,當然不會有藝術成就喇。其實《挪》一早就拍成了電影,就是《情書》嘛,岩井俊二都認了,只是他把男女角換轉了。《挪威》拍電影,只可能是部話題作。

健吾:別膜拜Laidback的村上春樹

健吾,27歲。中大日本研究學系兼任講師、專欄及小說作家、電台嘉賓主持。閱讀村上春樹10多年,正開始讀《1Q84》。近作有《色相大和》
我不會認自己是村上春樹迷,因為……人家問他如今你成個世界級作家有甚麼感覺,他都說「我寫作時並不是要成為世界級作家」的。既然是如此的姿態,我又怎好意思猛說喜歡他呢。不要去膜拜一個Laidback的人嘛。當然,他對我來說是個很有份量的作家。
村上春樹從前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滲透,的確是很厲害。如果沒記錯,早期第一個公開說喜歡看的人是梁朝偉嘛。而評論過中文版村上春樹繙譯的藤井省三也說過,村上春樹對八十至九十年代香港的OpinionLeader的影響很大,例如王家衞、林夕……你看看,村上春樹都跑到歌詞去了,梁漢文有《國境之南》、郭富城有《聽風的歌》,連Yumiko都有首《舞吧舞吧》。但你說如今,他的影響又有多厲害呢,我不知道,香港版的村上春樹,博益一倒閉就沒有了。
在日本,我記得村上春樹是到了1995年沙林毒氣事件後,才變得好Mass的。有個說法,是每次遇到大災難,他都會更紅,你看看01年911之後,他在英語世界就開始走紅了,再到04年鐵路爆炸案,他又更紅了。他的東西在西方被接受,你看英文版,得到的也會(比中文版)更多──這是邁克說的。我也認同村上春樹的英文繙譯,要比中文版更好。

■《色相大和》

不把自己當日本人

我記得他出道25周年時,我還在日本念書,那時候紀念活動就搞得好大,宣傳說他共賣了幾多千萬冊書等等,又辦了好多活動去討論。這其實是很大的對比,他本人是很低調的,但在日本傳媒口中,他是神。
村上春樹紅了好多年,而且讀者都一直是年輕人,他那種「無無謂謂患得患失」的感覺、虛無,現代人就係咁嘛。結果越來越Mass,因為一直有新讀者,好多大學生都讀村上春樹,日本的讀書風氣要比香港好得多,不同職業階層的,手上都會拿一本他的小說。他的那一種寫法,開始時句子好短,節奏感很強,的確能吸住讀者。在日本,甚至會認為一邊聽Jazz一邊吃Spaghetti就是很村上春樹的生活。
近年村上春樹的訪問都是在外地做的,他在日本一直不喜歡接觸傳媒,他又強調自己在文學界沒有朋友。但在外地,他似乎很願意談哦。我不認為他想把自己當作日本人,所以你問我為甚麼他在西班牙做訪問,卻不在日本做,這本身就是答案喇!不是報復,但他一直好介意出道時日本傳媒對他不好。《1Q84》中主角叫天吾,也是從事寫作的,小說中他的編輯提到:若有一個作家句子好差,但讀者能看到最後,當然就比一個句子好,但讀者不能看到最後的作家好了。他到如今還在提這個,就是「我當年唔紅時你唔理我」,如今仍然介意了!近日他終於肯讓人拍《挪威的森林》,但導演也不是日本人。
從他身上我學了不少。例如,寫作人要有極高的Discipline。又例如,他的文字現代感很重,會故意用一些特別的字句去Establish一個世界觀──在他走紅後,日本文學界就喜歡評說一個作家有沒有創造出一個世界觀出來。其實每一個被貼上劃時化標籤的藝術家,都會創造了點新的東西出來,例如Dali,他出現後你會說「原來之前沒有人這樣畫過畫的」,如果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是否大家還未知道呢?這提醒我,每次寫作都要做點新的東西出來。

村上春樹: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

村上出道30周年,加上剛出版兩冊《1Q84》就賣了120萬冊,《挪威的森林》今個月開拍電影,日本的春樹風又吹得起勁來。而台灣亦辦了不少活動,當中包括台北愛樂樂團演奏的「極端村上春樹」古典音樂夜。
但比較之下,這些都不重要。村上今年的「代表作」,應該是今年3月,到耶路撒冷領獎,香港報章對此鮮有報道。今年2月,他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該獎每兩年頒一次,表彰對自由、公平、民主有貢獻的作家,諷刺的是,以色列瘋狂空襲加沙,日本民間都叫村上應該杯葛以色列,別去領獎,結果他還是去了,但卻在以色列總理佩雷斯面前發表一篇「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的演講,以人道立場,表明:「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他說:「這代表甚麼意思呢?轟炸機、戰車、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堵高牆;而被它們壓碎、燒焦和射殺的平民則是雞蛋。這是這個比喻的其中一層涵義。更深一層的看,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篇幅所限,未能盡錄,全文精采動人,讀者請到網上鍵入「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尋找。)

■村上春樹3月時在耶路撒冷領獎。

村上春樹重要作品

1979
《聽風的歌》(30周年版)$73(右為舊版)

1980
《1973年的彈珠玩具》$50

1982
《尋羊冒險記》$87

1985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117

1987
《挪威的森林》(上下冊)$100

1988
《舞.舞.舞》(上)$77

1992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1994-95
《發條鳥年代記》$60

1997
《地下鐵事件》$133

2000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67

2002
《海邊的卡夫卡》$100

*以上港幣價格參考自商務印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