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炒新盤注意四大風險

短炒新盤注意四大風險

樓市回春,住宅摩貨登記數字創11個月新高。最近陸續開售的新盤成為炒家摩貨對象,但入市前應了解成本,包括坐貨時的支出,資深投資者及專家提醒,摩貨要講實力,並應考慮四大風險。
記者:葉敏儀 余美玉

投資者選定物業並簽妥正式買賣合約後,至簽署樓契前的成交期,現樓由1至3個月,樓花則由數月至年多不等。其間買家可將單位轉售(其實是將手上正式買賣合約轉讓),假如有人願意以較高價入市,投資者在毋須上會的情況下賺取差價,俗稱摩貨。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近日摩貨註冊量顯著上升,本月頭9日已有60宗,新盤佔一半,有31宗摩貨成交。他估計,因樓價逐步回升,吸引部份於去年低位吸納,甚至近兩個月入市的投資者,趁勢摩出圖利。

欠實力風險高

有「摩王」之稱的黎汝遠表示,07年尾以475萬元買入尖沙嘴凱旋門低層一個572呎單位,須於08年1月底完成交易,就在期限前,他成功以608萬元摩出,賬面賺133萬元(表1)。
短炒摩貨以小博大,成功固然賺取可觀回報,但投資者要注意四大風險。第一,以建築期付款為例,所需成本除樓價一至兩成定金,還要計算律師費及釐印費,費用視乎樓價,由數千至萬多元。一旦市場活躍度及樓價齊齊下滑,投資者短期內未必找到新買家接貨,又或售價不合意,隨時要倒蝕。
黎汝遠提醒要留意樓價走勢,「假設600萬元買入物業,七成按揭即借420萬元,但1年後收樓時銀行只按當時估價做按揭,如樓價跌至500萬元,七成按揭只有350萬元,中間70萬元差價,要自己諗辦法。」因此,不少投資者寧願撻定。

黎汝遠

 

無奈坐貨雜費多

第二,即使摩出物業,新買家亦可能會在完成交易前,將物業再轉售,即摩上摩,其間可能再轉售多次,若其中一位摩貨的買家撻定,都會牽連上一個投資者,形成撻定的骨牌效應。
第三,若即供,雖然樓價或有折扣,惟投資者必須在1個月內上會,並需付兩至三成首期,未收樓就要開始供款,直至與新買家簽訂轉名契,故對一心短炒的投資者來說,成本及風險增。
第四,若無奈坐貨,除要每月供樓,更要應付一大堆雜費。以「銀湖.天峰」一個710方呎單位為例,入伙時要收一次性雜費,包括管理費按金、泥頭費及大廈基金,合共約1.3萬元,其後每月要交管理費,以每方呎2.1元計,即月繳1491元,短炒變長揸隨時失預算(表2)。

炒家多揀建築期付款

新盤樓花付款方法主要為建築期或即供,其他選擇有二按或特長成交期等。黎汝遠指,炒家多採用建築期付款方法,即先付定金,物業建成發展商發出收樓紙後,才支付尾數,樓花期可長達半月甚至上年,其間可找新買家轉售物業。

較多時間找新買家

他認為利用建築期付款勝在不用即時上會,只須付樓價10至20%定金,而於摩出單位時,會收取同一比率之定金,「新買家或會要求畀少啲,雙方可以傾。」由於定金涉及金額較細,風險較低。
至於即供,或稱一次過付款,要即時上會,吸引之處是有折扣。以近期發售中的新盤縉庭山及栢慧豪廷按訂價減5%,銀湖‧天峰減4%(表3),且普遍只需支付一成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