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診療室:退休遲準備投資忌進取

理財診療室:退休遲準備投資忌進取

年過半百,駭然驚覺未為退休準備,如何是好?讀者胡女士及曾女士便是其中兩個例子,兩者均未為退休籌謀,而且尚欠銀行樓宇按揭。專家建議在有限時間,管理好風險及回報,短期內籌得所需退休金。 記者:黃碧珊、攝影:李潤芳

胡女士年輕時投資股票,97年更因炒股蝕去一層樓,「經過此役,對投資信心盡失」。沒有家庭負擔的胡女士,扣除按揭、保險及強積金,每月生活開支大約3500元,希望退休之後每月生活費有現值4500元。
她指現在居所面積約800方呎,獨居略嫌過大,但因屬居屋,間房出租要先補地價,故未能出租增加收入。

-胡女士個案-
年齡:55歲
家庭狀況:單身
職業:自僱人士(月入約1萬元)
月剩:平均500元(視乎生意額)
資產:現金14萬元、強積金4萬元、自住居屋70萬元(2010年尾供滿,月供3500元)
目標:65歲退休後有每月4500元生活費

分析 主力買債券基金

僑豐財富管理營業董事吳漢基認為,胡女士20年前,購買保險時,應同時為退休準備,惟所選計劃儲蓄成份有限,至65歲退休時只保證獲26.2萬元。吳漢基建議應馬上開始,利用餘下10年工作時間,為退休準備,但不應過份保守或進取。
按女性平均壽命85歲計,假設每年通脹3%,退休後投資回報每年4%,胡女士65歲退休時要有132.6萬元,才可應付20年退休生活。吳漢基建議胡女士未還清按揭前,每月從14萬元流動現金中取3500元,加上月剩500元,及將強積金自願性供款1000元,共5000元月供基金。還清按揭後,將供樓的3500元轉為月供基金,代替從流動現金中取款。強積金受嚴格監管,選擇及回報較少及低,建議放棄自願性供款,重投月供基金,惟仍要注意分散風險,將四成投資債券基金,高息股票基金及中國股票基金各佔餘下三成。假設年回報7厘,月供5000元,10年後有86.5萬元,加上強積金、壽險保證回報及現金共134.7萬元,剛好合退休要求。

胡女士10年後投資回報

強積金
金額:現有4萬元 假設年回報:5厘 可得價值:6.5萬元

強積金
金額:每月500元 假設年回報:5厘 可得價值:7.8萬元

月供基金
金額:每月5000元 假設年回報:7厘 可得價值:86.5萬元

人壽保險
金額:- 假設年回報:- 可得價值:26.2萬元

流動現金
金額:餘下7.7萬元* 假設年回報:0.01厘 可得價值:7.7萬元

合共:134.7萬元

註:*扣除每月3500元基金供款

曾女士因需要照顧子女,積蓄僅餘17萬元,但全借給兩名女兒作買樓首期,「不預算她們會還給我」。曾女士與兒媳一家同住,由於兒子開支緊拙,每月最多給3000元家用。曾女士現時個人開支每月約3000元,估計4年後退休,希望能維持現時生活水平,即使兒子搬開不付家用,還可應付個人開支,並擔心退休後物業尚有5年按揭供款。

-曾女士個案-
年齡:56歲
家庭狀況:離婚婦人,三名子女
職業:公營機構文員(月入2.04萬元)
月剩:1萬元
資產:公積金51.2萬元、自住居屋100萬元(尚欠9年半按揭,月供7100元)
目標:60歲退休後有每月3000元生活費;解決餘下按揭供款

分析 月供基金減風險

若只計退休後每月生活費,假如每年平均通脹及退休後投資回報,分別為3%及4%,曾女士60歲退休時,需有90.4萬元,才可應付退休後25年生活。
中原理財副總裁林櫻妮認為,現處於經濟周期谷底,料未來幾年向上機會較大,為減低風險,建議月供基金,中國及香港股票市場各佔四成,黃金及商品期貨基金各佔餘下一成。如投資回報6厘,4年後可得54.1萬元,加上公積金,共有121.9萬元。

最壞情況換平樓住

雖然投資能滿足退休要求,惟曾女士退休後,尚要應付5年約44.4萬元按揭餘額,實際上要有134.8萬元才可應付退休生活,即尚欠12.9萬元。
林櫻妮建議曾女士應與兒女商討退休後安排,如幫兒女打理家務,賺取收入,使退休金更「好使」。如這方案不行,林櫻妮建議曾女士將生活費下調至每月2550元,或把樓賣掉,轉買一層較便宜的,套現部份作退休。

曾女士4年後投資回報

公積金
金額:現有51.2萬元 假設年回報:3厘 可得價值:57.6萬元

公積金
金額:每月2000元* 假設年回報:3厘 可得價值:10.2萬元

月供基金
金額:每月1萬元 假設年回報:6厘 可得價值:54.1萬元

合共:121.9萬
註:*僱主供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