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有道:僱員宜自購醫保增保障

理財有道:僱員宜自購醫保增保障

本港醫療融資計劃尚未落實,滙豐保險早前進行關於醫療保險調查,近乎所有受訪者均擔心危疾、長期病患或要進行大手術,影響生活及成為家庭負擔,惟其醫療保障主要靠僱主提供,或有不足,應另作安排。

滙豐保險的調查共訪問1007人,年齡介乎18至65歲,及月入超過1萬元在職人士,僅22%表示自行購買醫保,另33.8%稱其醫保主要由僱主提供,26.5%則以自己儲蓄,餘下指靠政府、配偶僱主提供的醫保及其他。

保險公司設增值計劃

在所有受訪者當中,僅11%指除了僱主提供的醫保外,還自購醫保。
儘管現職設有醫保,滙豐保險個人保險市場策略及產品規劃主管勞永耀提醒,僱員應留意保障範圍及賠償額是否足夠,並了解家人能否受惠。
除此之外,他認為還應考慮,在轉職、退休及現職不繼續提供醫保時,僱員可能失去醫療保障,故建議僱員在僱主提供的醫保上,額外購買醫保,或透過市場上一些保險公司,專為已接受僱主醫保保障的僱員,設立醫保增值計劃。
以滙豐為例,不管原保單所屬保險公司,均可投保,而保障範圍與賠償額計法簡單,均為原僱主計劃的一半,每年最高為15萬元。另保費亦較一般基本醫保低,如為相同保障範圍,市場保費為每年3000元,但參加該行增值計劃,每年介乎1500至1800元。
勞永耀稱:「唔怕一萬,最怕萬一」,申請索償時可先向僱主醫保索償,餘額再向增值計劃索償。
若離職或退休,投保人可以選擇保留該增值計劃,或者轉投滙豐其他醫保計劃,且不需重新核保或驗身,享有保證轉保權,避免年紀漸大,因患有不同危疾,而不獲受保。

接近退休應趕緊投保

此外,不少人存有年紀越大保費越貴,且不接受接近或已退休人士投保觀念,勞永耀反對此觀念,並建議若60至65歲沒有任何醫保,更應慎重考慮開始投保,並與退休金分開處理。
原因是一般保險公司的最高投保年齡為70至75歲,退休前購買可趕上尾班車,惟如退休金已相當充裕,足夠應付40至80萬元或以上醫療開支,則作另論。

小知識:儲蓄醫保未必終身受保

近幾年,有儲蓄成份的保險產品越來越多,當中不乏醫療保險計劃,但勞永耀指傳統醫保仍為主流,約佔九成。他認為傳統與儲蓄成份醫保各有利弊,適合不同目標投保人。
於投保儲蓄成份醫保前,其保費及供款年期已定,相比傳統醫保保單因要每年續保,保費並隨年紀、通脹及醫療費用增加,雖前者對投保人較有預算,惟其供款期一般在短時間內完成,及有投資成份,故每年保費較傳統保單高,較適合有經濟能力,及有儲蓄計劃人士參加。
不過,勞永耀指儲蓄成份醫保為固定最高賠償額,即如所投保的賠償額是100萬元,因手術或入院等索償已達100萬元,此份保單已告失效,未能如投保時所願的終身保障。相反,傳統醫保因每年續保,基本上可得終身保障。
最後,他提醒投保人,在選擇醫保時,應按個人需要投保,如需要入院時,所希望接受的服務水平,並留意保單的保障範圍、是否保證續保、保障年期、保險公司的信譽,並衡量能否負擔保費。

傳統醫保保費會隨着年紀增加而增加。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