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熬成婆 - 陶傑

淑女熬成婆 - 陶傑

香港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地方。從印巴裔到戒毒的學生,都遭到理所當然的歧視。立法、抗議、前高官流淚伸張大義,都改變不了香港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動感之都。
不要說少數「弱勢族羣」,女人佔香港人口一半,香港對女人,最歧視了。不信?要不要再隨手拈來一個例子?
正在上映的電影《最佳情敵》,男女主角基夫奧雲、茱莉亞羅拔絲,演一對前特工,轉職當大企業的商業間諜,分為卧底,互相鬥法,又彼此愛上了。
有一場戲,是女主角考驗情人的忠誠,因為男主角生性風流,向別的女人施以美男計,曾與一家旅行社的女營業代表瞎搞過一通。
茱莉亞羅拔絲拿着一條T-back內褲,質問男主角:是不是又犯老毛病了?你又跟誰上過床?
基夫奧雲為自己申辯:我沒有。不錯,我確實跟旅行社的女子上過床。電影對白的原文是:Iwenttobedwiththetravel-lady。片上的華文字幕譯成:「我跟旅行婆上過床。」
羅拔絲又問:「女房東呢?」男主角答:「女房東很胖」,戲中對白,女房東是landlady,片上華文字幕,譯為「包租婆」。
英文的原文,對女性很尊重。在旅行社的一位前線女秘書,人家的原話,也叫做travel-lady,是lady,男主角是有教養的風流男子,但翻譯卻沒有教養,或者翻譯認為:使用粵語的香港人都沒有教養,於是叫做「旅行婆」。
明明是landlady,也叫包租「婆」。英文都是lady,華文一概稱為「婆」。Lady跟「婆」,有天國地獄之差。中國人的歧視,就在中文裏,不論強行立法,還是全民辯論,你還是在使用一套歧視意識的語言裏。語言就是膚色,改不了的。
英語電影的原文,人家的職業,好好的travel-lady,到了香港,就淪為「旅行婆」。翻譯員不是無心之失,而是心裏很清楚:華文翻譯,要面對市場,「旅行婆」是香港的生活語言。中國人沒有lady的觀念,只有女人(woman),或者婆娘。嚴格來說,這是香港的品味,沒有譯錯。
寬容和反歧視,不要忘記,都是西方的核心價值觀。西方價值觀不適用於中國,這是「阿爺」說的。要愛國,就要聽阿爺的話。
建戒毒書院,傷害了梅窩中國人民的感情,對吧,正生的小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