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表態在先,保安局官員跟梅窩居民談判,已失去了周旋的餘地,只能進不能退,那還算甚麼談判。
按政府過去一向作風,凡有這類爭拗事件,都以諮詢的名義,先不表態,才能名正言順有個最終仲裁者的身份。這次特首搶先站在洶湧民意一邊,是有點奇怪,只是,從過往紀錄看,又不足為奇。這一定是成竹在胸,談判只是虛應故事,仲裁者另有其人,其人一定是個奇人。
果然,一如慣例,新界王劉皇發當仁不讓,繼錦綉花園事件後再度發功,成為真正的仲裁人,反建議正生可遷往葵涌,成不成事,且看劇情發展。這次紛爭就這樣給解圍了,各得其所,本是美事。新界王無負特首寄望,加入行會這個最高決策機關,做了地區性的管轄工作。
事實上,特首當初也毫不諱言,選劉皇發入局,就是看中他在新界真有為王的實力,一言定音的政治能量。這是好事嗎?都是如何達成這些共識的呢?在沒有甚麼內幕消息可與聞的情況下,禁不住想像那協商的場面,好像聽見一聲聲「喳」一句句「臣在」於耳邊響起,時光倒流到封建時代,威權時代。這個嘛,就往葵涌去吧,你們呢,就在原地蓋一所學校──彷彿不同利益體的矛盾,就這樣在今上面前給一言擺平了。
這哪裏像一個現代社會化解衝突的方式,這樣又置葵涌區議會的角色於何地?政府為甚麼由保安局出面與居民談判,而教育局不吭一聲?這些問題就別問了,有強人之治,還愁甚麼?以後在新界離島有甚麼事情發生,不管是否鄉事,直接去找強人就可以了,還管甚麼正確渠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