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中的FBI(聯邦調查局)往往成為被嘲笑的對象,總是賊過興兵。論論盡盡,並經常被恐怖分子、犯罪集團玩弄於股掌中。讓布斯韋利士(BruceWillis)大紅大紫的《虎膽龍威》(DieHard)中那幾個FBI就是十足十的廢柴。他們只懂按既定的「反恐手冊」對付恐怖分子,又敵我不分亂射正盡力救人的BruceWillis,並造就恐怖分子開啟電子夾萬,最後掉進預設的陷阱被炸的粉身碎骨。
在奧巴馬的金融改革大計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大有可能成為金融市場的FBI,隨時準備維護市場的安全。只可惜,伯南克的下場大有可能像電影中的FBI那樣。當他踢開會議室的門,大喊「FBI」時,才發覺造市、搞垮大型金融機構的「元凶」早已逃之夭夭,剩下的只是形同人質的投資者及員工。弄不好還有政治陷阱把他炸個「粉身碎骨」,要含恨下台。
根據由美國財長蓋特納及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擬定的改革方案,聯儲局將會獲得新的權力,監管所有足以構成系統性風險的大型金融機構,甚至可以查閱賬目及在必要時接管機構,避免它們倒閉而引發恐慌式金融危機。按這樣的構想,聯儲局不是將變成金融警察,金融FBI嗎?
問題是金融業、金融機構聚集的各方人才比犯罪集團、恐怖分子組織只有更多更厲害;金融業涉及的利益、金額交易比商業犯罪涉及的多得多。在龐大的物質金錢誘因下,金融業的精英自然會千方百計避過聯儲局的監管,自然會想盡辦法繞過或扭曲聯儲局定下的規矩,希望比同業更快賺取更大的利潤及財富。然後盡快洗手不幹,讓接棒的人、接貨的人變成「儍瓜」,讓金融機構面對難以估計的風險。到聯儲局人員發現,大喊「FBI,咪郁」時,造成危機式爆煲的人早已不在現場,聯儲局頂多只能抓到一些替死鬼,並且要被迫收拾殘局。
除了錢與人才外,金融業的發展主要靠創新及開發新產品。所謂開發新產品或創新通常意味打擦邊球,意味重新包裝產品以避過原來的規管架構或規矩。另一方面,聯儲局為了滿足透明度、確當程序、問責等政治要求,在規管時必須定出「反恐手冊」之類的行動指南,以免被指濫權或有偏頗。換言之,金融精英可以不顧一切鑽法律的空子,聯儲局則只能按本子辦事,一步一步的查,不能採取突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伯南克怎能不像「虎膽龍威」的FBI那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呢?
有些評論說,金融改革方案擴大了聯儲局的權力。實情是,伯南克及聯儲局上了當,隨時成為金融投機的犧牲品!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