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魚缸易感染惡菌海洋分支桿菌個案 瑪麗去年六宗

洗魚缸易感染惡菌
海洋分支桿菌個案 瑪麗去年六宗

【本報訊】愛養魚人士要小心。一種可致皮膚紅腫、手筋發炎甚至入血的海洋分支桿菌存在於海水,處理魚或洗魚缸時容易因手部有傷口而染病,有患者手部連起四個大腫塊,也有魚販感染後併發腱鞘炎,免疫力低的人士感染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微生物學家提醒市民,除養魚外,倉鼠、白兔及爬蟲類寵物都有可能傳染疾病,照顧牠們時要注意衞生。
記者:梁洵瑜

瑪麗醫院每年都有數宗感染海洋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marinum)的個案,去年有六宗,過去十年有43人染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患者以漁民、魚販及飼養熱帶魚的人為主,因此菌主要存在於海水,但有時淡水魚魚身亦可帶有此菌。
一名30多歲的男子在三個多月前左手大拇指附近皮下出現硬塊,更蔓延至手臂也長出三個腫塊,腫塊不痛不癢,患者曾求診但無效,入院進一步以抽取腫塊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發現是由海洋分支桿菌導致的魚缸肉牙腫病,處方適當抗生素後慢慢康復。

透過皮膚傷口入侵

黃世賢表示,九成患者感染此菌後都在手部出現病徵,例如出現小結節、腫塊、膿泡及蜂窩組織炎,少數還會入侵手筋導致腱鞘炎,「有個賣魚嘅伯伯感染之後,隻手腫咗,揸唔埋拳頭,要做手術同食抗生素」。若免疫力極低如愛滋病患者、紅斑狼瘡患者及器官移植後的病人,可併發細菌入血,在瑪麗醫院的患者未出現死亡個案。
海洋分支桿菌的潛伏期較長,由8至30日不等,病情惡化速度也不算急,故多數患者病發後都較難及早診斷,須靠抽組織化驗及追查患者生活習慣才確診。病情輕微可透過四環素等抗生素治療,若較深層的感染,可混合抗生素療法;嚴重者要做放膿等外科手術。
由於此菌主要透過皮膚傷口入侵,故他提醒愛養魚的人士,處理魚缸時應戴手套,若手部有傷口必須包紮妥當。
除了養魚會惹上病菌外,飼養其他寵物也有感染風險,「如果兔仔啲皮膚有真菌,就可能會傳染皮膚癬畀主人」。部份囓齒科動物如倉鼠的屍液可帶有漢坦病毒或感染鼠咬熱;爬蟲類如龜及蜥蜴的腸道會帶有沙門氏菌,在美國就有飼養這類寵物的兒童,感染沙門氏菌後併發腦膜炎。他強調,凡處理這些寵物的排泄物後必須徹底洗手,可減少感染風險。

設計圖片

部份可由寵物傳染的疾病

寵物:飼養觀賞魚
感染疾病:感染海洋分支桿菌

寵物:倉鼠或天竺鼠
感染疾病:鼠咬熱或漢坦病

寵物:兔子
感染疾病:如兔子毛皮帶有真菌可傳染皮膚癬

寵物:龜類或蜥蜴等爬蟲類
感染疾病:感染沙門氏菌

寵物:貓
感染疾病:孕婦可感染弓型蟲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