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生之不爭而勝 - 林夕

正生之不爭而勝 - 林夕

在電視新聞的鏡頭下,公眾目睹了部份梅窩居民如何兇悍,見識過正生書院學生如何委屈之後,再加上馬時亨一哭成了頭條,民意不一面倒支持正生書院遷入梅窩才怪。
正生書院學生也實在得體,罵不還口,對人身攻擊以淚承受,對居民不發怨言,為濫藥青年如何再世為人做了個好榜樣,也突顯了政府對戒毒者重新投入社會的工夫做得不夠,甚至想都沒想過。
這番表現,也說明了柔確能制剛,弱真會勝強。正生書院從心靈着手,教好了濫藥青年重新做人,正生學生則給公眾示範了如何待人。有人對你口出惡言,先別忙着保護自己,口出惡言者惡錯了,自然有人會保護你;以大言反擊,只會引來更惡的回敬,惡性不斷循環。
罵人的居民,也向我們示範了罵人罵錯了對象,惡言惡過了頭,最終反而成了捱罵的對象。當初如何有理,用錯了伸寃的方式,最後也落得有理說不清了。梅窩居民難道就沒有他們的委屈之處?他們的子弟,只因教育局按本子辦事,把舊校給殺了,入不了島上另一所國際學校,便得飄洋過海上學去,這也是多年來積下來的委屈。可以想像,那荒廢的校址,無論用在甚麼途徑,居民一樣會為苦大仇深而作過激反應,因惡言而蒙上惡名。不見得他們對濫藥者特別恨之入骨,盲目歧視。
本來同是天涯受害人,一邊因不爭而勝,證明了涵養還是值錢的,一邊因得一點理而不饒人,結果就平白給妖魔化,證明據了理也要以理力爭,那道力,也不能是死力,也要爭在刀刃上。特首說要包容,彷彿欠寬容之量的就是梅窩原居民,一一成了原罪人。為甚麼不可以冷靜地指出,殺校政策也並沒有對包括東涌在內的家長與學子包容過,僅以一條數來處理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訴求?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