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打壓中環特色 千人撐擦鞋匠余若薇、陳淑莊擦亮高跟鞋

食環署打壓中環特色 千人撐擦鞋匠
余若薇、陳淑莊擦亮高跟鞋

【本報訊】擦擦擦,只需數分鐘,一雙暗啞皮鞋霎時變得「立立令」。擦鞋匠的細心手藝,就是一門專業學問,香港已所剩無幾。近年中環戲院里的四個擦鞋老師傅,接連被食環署以「無牌經營」打壓,甚至一星期票控兩次,令老師傅生活無以為繼。公民黨昨日發起街頭簽名運動,要求政府盡快發牌予老師傅。食環署則轉口風表示明白擦鞋是香港重要文化,但拒絕評論檢控事宜。
記者:袁慧妍

公民黨收到擦鞋匠求助,指近期頻被食環署驅趕及檢椌,三星期前在社交網facebook成立「支持中環擦鞋匠向食環署爭取小販牌照」小組,吸引超過1,000人加入,又發動中環人士昨日午飯時間,齊齊到戲院里光顧擦鞋,一小時內有數十名西裝友支持幫襯,並吸引大批市民圍觀。

老主顧:應發展成景點

平日在金鐘美利道天橋擺檔的李伯亦到場聲援。光顧擦鞋的還有居於大嶼山的蔡先生,他上星期加入facebook小組,昨日更以實際行動,一身西裝皮鞋到場支持。蔡表示自己平日根本不用穿西裝,但為了正義,他不怕大汗叠細汗到中環找老師傅擦鞋,「佢哋都係靠自己搵食,點解食環署咁諗嘢!」
幫襯擦鞋老師傅逾20年的外籍人士Dr.Mark對於食環署近年不斷打壓擦鞋匠表示震驚,他指老師傅只做簡單擦鞋工作,不會阻街,「他們了解不同皮類的特性及顏色,我欣賞他們以自己能力謀生及養活家人。」如擦鞋匠被趕絕消失,是「十分可惜」,他認為政府應把這行業及戲院里發展為一個旅遊景點。對於食環署要收取一年牌照費2,000多元,Dr.Mark認為收費太高,對入息微薄的老師傅是不小負擔。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及陳淑莊昨日穿着高跟鞋幫襯擦鞋老師傅,余若薇大讚師傅「手勢好好」,只消一會已把舊鞋擦得「立立令」。她認為擦鞋行業是中環特色,政府應予尊重,讓一眾經驗擦鞋匠以此技術為傲,「佢哋根本唔係阻街,只係靠自己雙手搵食,要畀番啲尊嚴佢哋。」陳淑莊腳踏一雙藍色露趾高跟鞋,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亦無難度,頃間即換來陳淑莊「快、靚、正又舒服」稱許。

立法會議員余若薇指擦鞋已成中環特色,並盛讚老師傅「手勢好」。

Dr.Mark表示政府應該把戲院里打造成為旅遊景點,推廣擦鞋這種舊文化。

食環署:明白擦鞋重要

食環署發言人則表示,七十年代起已不再發新小販牌,早前就小販發牌政策進行檢討及諮詢時,亦未收到重新簽發擦鞋匠小販牌照的建議。當局會聯絡中西區區議會,了解五位擦鞋匠(戲院里四位及美利道一位)對領牌的意願。問及票控行動,食環署改變口風,表示明白擦鞋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對檢控一事不願置評。

香港故事
50年前是兒童熱門行業

擦鞋曾是本地商業區興盛的行業,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教育尚未普及,部份沒機會受教育的孩子會拿着木箱及擦鞋工具,跑到中環街頭,以擦鞋餬口;顧客多為在商業區工作的高級白領、金融界及法律界精英。擦鞋業慢慢遍佈港島,包括上環、銅鑼灣、北角,擦鞋匠也不再只是孩子的工作。
當年,金融區的街上都會聽到擦鞋匠大叫:「擦鞋!擦鞋!Shineshoe!Shineshoe!」不少穿皮鞋的都樂意停下來,連鞋帶腳放在鞋箱上,部份更會與相熟的擦鞋匠談天。
有資深的擦鞋匠透露,一些投資界名人擦鞋時會透露「炒股貼士」;擦鞋費不多,但有的貴客會打賞可觀小費,97年就有英國豪客在還鄉前一擲千元小費。

擦鞋曾是本港商業區頗興盛行業,不少兒童曾參與其中。
互聯網黑白圖片

現時行業萎縮

顧客高高在上,擦鞋的要低着頭,總予人一種低下層工作之感。隨香港經濟起飛,擦鞋匠行業萎縮,只有少數年紀較長的擦鞋匠在中環戲院里與畢打街一帶,繼續擦鞋謀生。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