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通縮,物價成本通脹,通縮通脹齊發,無分先後,驟聽上去,有點道理,但實際上又有沒有可能呢?
一般來說,通縮成因是生產力大於消費力,所謂供過於求;相反,通脹成因就是消費力大於生產力,所謂供不應求。金融海嘯前,消費力(主要從歐美)強勁,但生產力(特別是中印等廉價生產勞動力和歐美的科技發展)亦不弱,故消費力和生產力互相制衡,直至牛市末期,才出現由商品物價帶動的通脹。
金融海嘯後,歐美消費者受創,惟有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全球惟有寄望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四國,盡量刺激內部消費,以抵銷歐美消費的縮減。
市場對前景太樂觀
眾所周知,歐美消費總量,和中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全球消費總量縮減,應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吧。消費總量縮減,生產力卻一時三刻不能一下子減下去,生產資源過剩,按常理應會引起通縮,而且壓抑商品物價。
不過,各國救市措施,以印銀紙(英美)和搞基建投資(中國)為主,而兩大藥方都會引發提高通脹預期和商品物價,結果,GDP可能是有所增長(或減少縮減),但無論僱主和員工卻並不受惠:僱主做生意皮費重了,生意卻不見得有所增長,利潤自然減少,這使我憂慮股票長線盈利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打工仔面對減薪失業等壓力只有進一步加劇,消費只會進一步惡化,這使我憂慮一般人對經濟前景過份樂觀。有人叫這個做滯脹,我也不想太執着於字眼,只想表明這情況現在非常普遍,而且應該會持續吧?
長揸商品風險不少
問題是,商品物價能否脫離經濟基本需求而繼續被炒上?我傾向的看法是,商品物價上升,可能和全球消費者復蘇未必一定有關係,因為政府既然知道消費力無法立刻被谷上,為保GDP,惟有盡量取而代之,增加基建投資。而且,經濟越差,救市力度越重,而獨沽兩味的救市藥方都是有利商品物價。最後,既然經濟前景不明朗,企業開發商品供應亦可能減少,故亦有助支持商品物價。
不過,我始終認為,市場對經濟前景過份樂觀,不排除商品物價會隨股票市場一樣波動,要找一個合適的入市時機,講得易做就難,而且,長揸商品,風險不少。不過,我想,在一個合適的比例和時間下,是否可以沽空股票來對冲商品市場上升或下跌以減低風險?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