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凸顯司法悲哀

判決凸顯司法悲哀

鄧玉嬌案在內地引起的反響未了。有內地學者對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受到民意輿論強大壓力表示憂慮,指案件的結果不是正義,而是中國司法的悲哀。但也有學者認為,在現行「黨大於法」的司法體制下,輿論對司法的監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高一飛認為,本案訴訟過程中,公眾有很多情緒化表達,輿論特別是網民對本案發佈的訊息,一些知名學者迎合激情的解讀,令案件失去本來面目。他指,本案一審結果如不是基於獨立審理,而是如外界質疑為平衡各方觀點而作出的選擇,那絕不是正義,而恰恰是中國司法的悲哀。
學者笑蜀認為,輿論和公眾的聲援,不是干預司法,而是在「黨大於一切」的體制下,對可能干預司法的巴東當局成功狙擊,「在目前的中國,輿論對司法的監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他形容這是拔河,「民意不但要把鄧玉嬌從巴東當局手中拔過來,更要把司法從強權手中拔過來,讓它回到中立的原點」。

淫官變受害者 可追討賠償

昨日,數十名鄧玉嬌案公民關注團成員在北京集會研討案件。與會的學者張大軍對本報表示,他們會繼續關注本案,因為這不是單一個案問題,而是涉及到推動中國司法進步的問題,「我們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鄧玉嬌!」他們還擔心,法院判鄧玉嬌有罪,意味着死傷的兩名淫官是受害者,鄧因此有可能成為他們或家人追討賠償的對象。與會者還提議,把案發當日5月10日作為「公民正當防衞日」,每年該日舉行各種活動,宣傳正當防衞和人權法律知識。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