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的「民生」牌壺底油精,是用甘草和一點砂糖熬出來的生抽,裝入一個像Tabasco一樣的小瓶子出售,香港沒得賣,到台灣旅遊,不妨在超市中買些回來。
至於白松露菌橄欖油,牌子叫LaRustichellaTartufi,由義生洋行進口,各大高級超市中買得到。
說到橄欖油,去歐洲時常被邀請去「試油」。油注入一個藍色的玻璃杯中,每種試一口,當地人拚命問我試出什麼味來?是蘋果香嗎?或是榛子?
又沒有桶給你吐出來,試得滿肚子是油,實在是一種虐待。
那是歐洲人的飲食文化,把橄欖油和番茄從意大利人的餐桌拿掉,就沒東西可吃了。看他們把番茄和生菜切了,淋上橄欖油和大量的羊奶芝士碎,拌一拌,就說這沙律是天下美味,我只有搖頭不已。
拌麪時下幾滴是可以接受的,但不管是魚和蔬菜,歐洲人非大量用橄欖油不可,怎會不胖呢?
雖說橄欖油沒有膽固醇,是最健康的,但油還是油呀。也許中和了醋就可以抵銷掉,他們的餐桌上沒有鹽,代之的是一瓶橄欖油和醋。
別說油了,我連西洋橄欖都沒興趣。在西班牙生活的那一年,到處有人賣醃漬過的橄欖,又綠又黃又黑,大大小小,什麼種類都有。到酒吧去,又是左一碟右一碟的橄欖。
勉強試了一些,苦苦澀澀,雖說有餘甘,但不足彌補那種平凡的口感。是什麼人吃什麼東西,要我去欣賞它,只在轉世時。
唯一覺得好吃的,是在喝乾馬天尼雞尾酒時,下的那顆。一般酒吧用的,有時在橄欖中塞一顆櫻桃,那就更難吃了。原粒帶核的綠色橄欖較佳,和酒配合得天衣無縫。
還是豬油香,不像橄欖油那麼天天吃,吃不死人的。做一碗潮州紅燒翅試試看吧,下橄欖油的話,怎麼嚥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