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私有化與魔鬼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私有化與魔鬼 - 李兆波

投資者聞私有化色變,像魔鬼般否定其作用。私有化是上市的相反,上市是從市場集資,目的可以是擴展業務或減少債務。個別公司上市目的,是把手上股票賣給大眾,大股東便可退休去也。不少人有個錯覺,以為上市就是一個終結,當上市公司主席或高層是一個榮譽。

維持上市 費用不菲

上市其實只是個開始,因市場競爭甚大,而且要面對更嚴格的監管及公司管治,無論是發售新股、收購別的公司、回購股份等,都有嚴格制度。還有一大堆費用每年要支付,如公司秘書費、交易所費用、印製年報費用、股東大會費用。隨着風險及責任增加,審計費亦會大增。
私有化落得如此下場,相信與一些公司在過程中沒為小股東着想有關。例如手法不光明,又或是私有化價格過低,令小股東由始至終都覺得,整項投資沒有合理回報。從大股東角度看,私有化給予他們一個出路,令其可從此不用受證監會或港交所(388)監管,及減少各樣費用。
上市時的環境可能與現時不同,當時成功集資,對發行人、保薦人及其他顧問都有利,前者有資金,後者有佣金。發行人或在上市時被投資銀行誤導,令其相信把業務上市有無限好處,但後來才知原來上市後有很多限制。

李兆波

衡量回報 套現出路

當市況低迷,大股東發覺不少想改善財務狀況的方法都未必可行,惟有希望回復原來未上市前的境況,會用盡方法去私有化。最近較具爭議的南太電子(2633),德勤已辭任核數師,而且以往的股息及近期業績不甚吸引。現在每股收購價1.52元,小股東如認為是一條套現的出路,便要盡快作出決定。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