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減低病發風險「天灸療法」提升抵抗力

冬病夏治 減低病發風險
「天灸療法」提升抵抗力

【本報訊】中醫有冬病夏治的理論,一些冬天經常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鼻敏感、手腳冰冷、腰痛及關節痛等,若在夏天進行名為「天灸療法」的調理,可減低冬天病發風險。有註冊中醫師指,最理想的調理時間是人體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今年這三天是在7月中至8月初,治療方法是在適當的穴位敷貼含白芥子、細辛等中藥材的藥貼,有助提升個人抵抗力。
記者:鍾麗霞

三伏天是指每年最炎熱及人體陽氣最盛的日子,即初伏、中伏及末伏三個日子,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今年的初伏及中伏分別在7月14及24日,末伏則在8月3日,經常受到在秋冬轉季發作特別嚴重疾病困擾的市民,也適合接受天灸療法調理,因為此種療法有助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並可抑制身體的過敏狀態,臨床經驗顯示此療法對預防呼吸系統及部份痛症很有效,例如哮喘、支氣管炎、鼻敏感、經痛、腰痛、關節痛及手腳凍等。
彭明慧解釋天灸療法是指調配一些偏溫性的藥材,例如白芥子、甘遂及細辛等,並可加入生薑,再製成小藥粒,在每年的三伏天敷貼在與所患疾病相對應的穴位上,例如受哮喘及鼻敏感困擾的患者,可將藥粒貼在曲池、足三里、肺俞、大椎及氣海等穴位;若經常出現手腳凍的人,則可選擇腎俞、血海、足三里及三陰交等穴位。

天灸療法藥貼的藥材

天灸療法是將特製的藥粒貼在適當的穴位上。
彭明慧提供圖片

藥效由皮膚滲入穴位

彭明慧指,藥效可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達到溫經通絡、溫陽散寒、行氣活血及調和陰陽等療效,故具有冬病夏治的保健功效。她表示成人一般每次可敷貼約60分鐘,兒童則貼約20分鐘,整個療程需在三伏天的三日分別敷貼一次,即共敷貼三次,若能持續三年接受此療法,更可鞏固療效。
由於貼藥的穴位會有灼熱感覺,彭明慧表示需按不同人的皮膚感覺及耐受程度略為調節敷貼時間,一旦時間過長有機會灼傷皮膚;而貼藥後皮膚短暫變紅屬正常現象,如感不適可塗抹藥膏紓緩。
市民接受天灸療法要作適當戒口,彭明慧表示要避免進食一些易化膿的食物,例如牛肉、燒鵝、鴨及芋頭等;惟發燒、喉嚨發炎、一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心肺功能嚴重不足及皮膚敏感患者也不宜接受此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