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無路可走為止 - 盧峯

走到無路可走為止 - 盧峯

馬拉松式長跑大概真的已成為日本人的天性之一,不管說甚麼問題他們都愛用馬拉松來作比喻。村上春樹談寫作時就不斷把寫小說跟跑馬拉松變成同一回事。搞音樂創作的久石讓也差不多,他在《感動,如此創造》一書中說:「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
久石讓這本書除了談音樂,談創作外,也談到日本人的民族性及為何日本變得停滯不前,很值得想了解日本社會、想了解社會發展的人看一看。
久石讓說,只要看看日本人處理文化傳統的方式就明白日本這個國家為何缺乏創意。像日本傳統的雅樂是平安時期(即公元八世紀至十二世紀)的音樂,透過代代相傳,日本人將這種音樂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即使到現在二十一世紀,聽到的雅樂不管是使用的樂器或演奏方法都與一千多年前一樣,沒有任何更新演進。正是這種嚴格遵守規矩、保存傳統規範的傾向令學生時代、年青時代滿懷自我及創意的年輕人一踏入公司工作便變成另一個人,變成一個聽話服從、一板一眼的人。這樣的人在執行上級訂定的目標時當然有效率,但若果無人訂下目標或公司失去方向時,他們便會無所適從,只能沿着舊路走,直至走到無路可走為止。
久石讓還舉了一個可怕的例子。多年前有一齣音樂劇到日本演出,外國作曲家親自到日本指揮日本樂團演出。第一次排練後作曲家非常感動,表示演奏很棒很出色。到音樂劇完成一個月公演後,作曲家卻滿懷怒氣回國,因為樂團從排練到演出的水平都一樣,沒有進步,沒有高潮,根本沒有個人的詮釋或感覺。
日本經濟在過去十多年停滯不前,找不到增長點,可能跟久石讓說的這種民族性格缺陷有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