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專欄作家
六月四日,臺灣總統馬英九發表六四感言,字字句句都可以覆雨翻雲,正合了古人一句話:「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二○○七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期間,發表六四感言:「中共血腥鎮壓民主運動,改革開放限於民生議題,壓抑自由人權絲毫未見放鬆。」現在,他的感言是:「政府與人民的流血衝突悲劇,史不絕書,中外皆然。最近十年,大陸當局比過去更注意人權,與過去完全不同,既簽署聯合國《政治與公民權利公約》,又多次發表《人權白皮書》,今年四月還公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你看,不過兩年,強弱懸殊惡善分明的「血腥鎮壓」就變成勢均力敵是非泯滅的「流血衝突悲劇」。悲天憫人的眼淚,最可以模糊一切:事事從「悲」處着眼,你會在秦始皇苛政中看到他值得同情的脆弱人性,在南京大屠殺裏看到日軍值得同情的喪心病,在希特勒身上看到值得同情的愛國熱忱。這大概就是現代漢語「悲劇」一詞泛濫的原因。大躍進無非悲劇。文革無非悲劇。六四也無非悲劇。
而只要把小悲劇和大悲劇混為一談,你就可以振振有詞,說六四之類悲劇「史不絕書,中外皆然」,不能獨責中共。當然,獨責蔣介石政府則無妨,所以馬英九痛言:「二二八事件以及民國四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製造了不少寃魂。」請不要問民國四十年代馬家為甚麼棄大陸而投向蔣介石的白色恐怖。請不要問今天多少寃民死於共產黨的紅色和諧。和諧裏的富貴可以迷眼,可以迷心。
不是迷了心,馬英九不會只知道中共月內將遣採購團到臺灣,用新臺幣六千四百億元幫他撐住臺灣經濟,為他鋪平連任總統之路。不是迷了眼,馬英九一定會看見去年三月中共在西藏大規模重演六四悲劇,也會看見過去二十年大陸各地不斷小規模重演六四流血衝突。
半年前,北京學者劉曉波簽署《零八憲章》呼籲保障人權,被中共抓去,至今杳無消息;今年三月,前六四戒嚴部隊士兵張世軍挺身譴責六四屠城,也被中共抓去,消息杳然至今。這大概就是「大陸當局比過去更注意人權」的表現。而「更注意」勝「較注意」百倍,是一字褒貶的馬氏筆法。
宋朝熙寧年間有一位王珪,為求萬鍾之祿,無所不為,先任參知政事,輔助王安石;後來王安石去職,王珪和吳充同任宰相,遭御史彭汝礪上奏彈劾:「向者(從前)王安石行新法,王珪從而和之;今吳充變行新法,王珪亦從而和之。若昨是則今非,今是則昨非矣。乞令珪分析。」王珪慚愧,唯有「力主新法,不肯變」。那時候,做官要有操守,是非不可變於旦暮(《涑水記聞》卷十六、《宋史.王珪傳》)。
馬英九的六四感言,同樣「若昨是則今非,今是則昨非」。但馬英九不會慚愧。《宋史》稱王珪為「鄙夫」,只不知他年史冊怎樣品評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