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王冬勝:實體分隔成本不轉嫁

滙豐王冬勝:實體分隔成本不轉嫁

【本報訊】雷曼迷債風波,促使金管局加強監管零售銀行銷售投資產品程序,其中牽涉最廣是10月1日起實施,在分行實體分隔傳統和投資服務的措施。本港擁有逾400萬名個人客戶的滙豐銀行,昨率先在3間分行推行實體分隔,滙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圖)表示,將陸續於9月底前在全線100間分行進行實體分隔,暫無計劃裁員及減少分行數目。

9月底前全線推

王冬勝指分行實體分隔毋疑令成本增加,但強調不會轉嫁消費者,因員工和客戶均需時適應新運作模式,實施初期或拖慢投資產品銷量增長。
滙豐將會按每間分行的面積及間隔,決定投資及傳統銀行服務區域的面積比例,一般而言,分行約50至80%的會客室及會客點,將撥為銷售區域,在此區域內銷售及風險評估均會被錄音。滙豐銀行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總監鄭蔚彤稱,不會減少分行櫃台數目。
銷售區域將設定為「投資理財專區」,貼上不同背板及顏色,而職員亦會佩戴不同顏色的職員證及襟章,方便客戶識別非銷售職員及銷售職員。
至於存在爭論的風險評估做法,王冬勝指,滙豐落實將風險評估及銷售工作,分由兩位職員負責,銀行業務主任負責進行風險評估,再交銷售職員跟進,兩過程均會被錄音,錄音資料將保存7年。若客戶購買投資產品的級別與可承受風險級別不同,須簽署聲明。滙豐早於3月開始,實施神秘顧客計劃,主要為投資及壽險產品。至於銷售員工的薪酬,除與銷售表現相關,亦與服務質素掛鈎。鄭蔚彤補充,滙豐根據金管局要求,在客戶開戶時徵詢是否同意向銷售銀行的銷售部門披露其資產詳情,並會發信徵詢客戶。
近日多家中小型銀行調低新造按揭利率,王冬勝指,滙豐的按息水平視乎與客戶關係,大前提是維持市場佔有率,相信減息空間有限,惟企業貸款需求降,料按息減價戰仍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