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也不能放棄 - 丁惟彬

一個也不能放棄 - 丁惟彬

丁惟彬 中大社工系碩士生

近日來,接二連三爆發中學生與青少年濫藥事件,社會各界,特別是那些衞道之士不免大聲疾呼,要加強打擊有關情況,最好是盡快落實對青少年的自願與強制驗身計劃,令吸毒者無所遁形。然而,筆者認為,同樣值得反思的是校方面對這類事件時的反應與處理手法。

不過是冰山一角

在過去多宗個案中,不難看到校方都是在極力淡化事件:一方面強調吸毒只是一小撮學生的行為,其他學生都是「純潔」與「循規蹈矩」的;另一面急忙作出新聞封鎖,下令學生與老師封嘴。至於校方如何跟進濫藥學生,包括了解他們接觸毒品原因、以至因應情況提供輔導與協助等,卻往往說不出所以來。
其實,前線教師與社工心裏皆明白,近日揭發的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青少年濫藥問題,遠比傳媒所揭示的嚴重。正如某所戒毒學校負責人早前指出,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早已成為流行文化,其情況之普遍,即使是Band1學校也不能倖免。

與其他學生隔離

很明顯,學校將青少年濫藥描述成「一小撮人的所為」,不過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除了為了保住校譽,也可藉此推卸責任。畢竟,倘若濫藥只是小部份學生的所為,校方便不用投入大量資源,認真處理有關問題。
在近日的個案中,濫藥的同學慶幸逃過了被趕出校的命運;在傳媒的鎂光燈下,校方自然不敢妄下殺手。不過,根據過往經驗,即使可以保住學位,這些被揭發濫藥的學生往往被視為負累,甚少得到學校的跟進與支援。相反,不少學校對他們採取半放棄的態度,例如施以停課處分,又或者將他們與其他學生隔離,以免後者受到污染。
想深一層,學校以消極態度對待學生濫藥,與現行教育政策不無關連。在殺校的威脅下,學校每年為了招生煩惱,學校的聲譽、口碑與號召力成為關鍵。生死攸關之下,學校多傾向報喜不報憂,即使出了問題,也只是千方百計遮掩,而不是想辦法面對與解決。

學校應有教無類

按照古代聖賢教誨,教育制度理應是有教無類,一個也不能放棄;只可惜我們的學校早已放棄了理想,那些被標籤「有問題」的學生,亦成為教育市場化、商品化下的犧牲品。然而,倘若我們不去正視青少年濫藥背後的社會原因,包括家庭與人際關係疏離;貧富懸殊以至社會將學業成績看成唯一成敗指標等等,社會各界包括教育界不來一次深層的反省,筆者對於問題能否獲得改善,殊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