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猴子 - 陶傑

養猴子 - 陶傑

養寵物,為什麼只限於貓狗和小烏龜?香港的嘴巴最喜歡講「創意」,但看看人家創意豐富的美國,最新的潮流,是養猴子。
美國有幾千個家庭,以猴子為寵物。養猴子比養貓狗更有樂趣的地方,是可以跟一隻訓練有素而又衞生得宜的猴子同桌共膳。
還可以親手為猴子設計衣服,讓你的寵物穿上。人跟猴子的感情進一步,如果這頭寵物聰明,還可以訓練猴子做一點簡單的家務,收拾几上的報紙,把杯碟從客廳放回廚房。
東京有幾家餐廳,已經訓練了猴子做侍應了。猴子穿整齊的和服,替客人奉上壽司、斟米酒。瞪着一對疑惑又天真的眼睛,猴子很聽使喚,店主一聲口令,「吱」的叫一聲,猴子就衝進廚房,提着一條毛巾蹦蹦跳跳走出來,把桌子抹乾淨。
美國人愛心氾濫,本來喜歡去落後的國家收養孤兒,中國是熱門的目標──美國人看了《時代》周刊,以為一胎政策,生下女嬰,父母不是把女嬰親手掐死,就是從農村帶到城市,遺棄在街頭的一家麥當勞店轉角的地方──OhNo,美國的中產女人看了電視新聞,無不掩嘴驚叫一聲,然後跟她在華盛頓大學當社會系教授的老公,在床頭燈下商量一夜,作出了重大的決定,然後買一張來回機票去上海,踏上他們認為的一次人道主義之旅。
現在,猴子也可以收養了,比起在東南亞和非洲收養的孤兒,專家指出,養猴子更有好處:壽命短、風險低,從盧旺達領養一個嬰兒回來,黑孩子在西方長大,還有融入耶教文明的文化隔閡問題。收養一隻猴子,跟養人相似,但香港人所謂的「承諾」也就是commitment,相對容易實行。猴子在三藩市的一個中產家庭長大了,不會有雙重効忠的問題,牠不會身在美國,還念念不忘原始森林,懷念多獅子老虎狐狸野豬的那個遙遠的「祖國」。
美國人發起養猴子的新風尚,快快快,香港還不仿效?石梨貝水塘的猴子太雜野,不可馴養,西雙版納和峨嵋山有許多名種,是一個商機無限的新市場。
把猴子豢養成一個奴僕,你吆喝一聲,牠就摸摸頭髮,牠也忠實模仿,不會亂摸鼻子,乖乖翻一個觔斗,逗得孩子拍手大笑。養猴子,在今日的香港,更加有feel,切合中國國情。如此風氣,又讓美國人和日本人先拔了頭籌,香港還嚷着創意創意,創個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