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支管治團隊早已成形 - 劉慧卿

兩支管治團隊早已成形 - 劉慧卿

劉慧卿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是香港市民得來不易的承諾。可惜在九七年回歸之後,兩制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在中央政府和財閥欽點的行政長官管治下,特區政府更邀請中央干預,令情況更嚴峻。
《基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這條文應保障了香港的高度自治,但這保障已不斷受到衝擊,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於去年一月發表的文章提到在特區建立第二支管治團隊,只不過是要合理化這干預,實際上,這支團隊早已成形。
在二○○四年,當筆者競選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主席時,已批評中聯辦插手干預,當時副主任李剛向媒體表示沒有到立法會大樓拉票,暴露了中央代理機構指點香港事務的不可一世氣燄,最後筆者雖然成功當選,但有數名立法會議員被中聯辦傳去「照肺」。
多年來,新華社和其後的中聯辦已是半公開地活躍於各領域,從各級議會和行政長官小圈子選舉到議會內部事務,從青年工作到社團聯絡,在在都有中聯辦人員的介入,現時,中聯辦設有二十三個部門,架構規模堪比特區政府。

十點協議已達成

中央要介入香港事務,一方面要建立管治團隊,除了中聯辦外,也要同路人參與。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於今年三月在北京表示,已與特區政府達成十點協議,包括容許港區政協委員參與特區政事,若港區政協有合適人才,港府可以委任他們出任公職或向他們頒授榮譽獎章、特區政府在禮儀上給予他們照顧、及為他們提供活動場地、若特區政府官員到內地視察,可找他們陪同。十點協議,正是要正常化政協在特區事務的地位,讓他們在中聯辦領導下,共治香港。
當筆者翻查港區全國政協參與特區公職的紀錄。發現香港全國政協有一百二十六人,其他界別的政協有四十八人。在這一百七十四名政協之中,四人是行政會議成員,九人是立法會議員,七十四人是出任政府公職。而行政長官最重視及親自主持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其職能是「就香港長遠發展需要和目標,特別是社會、經濟及政治的發展方向和策略,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當中的六十六名非政府成員,赫然包括三十三名政協。至於十點協議內所提到要授予勳銜給他們,其實當中已有六十一人獲得各級勳章,從大紫荊到榮譽獎章,已是太平紳士的,也有三十九人。比政協權位更重的三十六位人大之中,三十六人有各項公職,二十五人有勳章,有太平紳士身份的,也有二十一人。當筆者參考隨手得來的數字,已發現被中央「欽點」做政協和人大的委員,已充份參與和介入特區的管治,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無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如何否認,亦不能抹煞。
去年,澳門的《新華澳報》文章指出:「中央派駐澳門機構正在積極發揮澳門第二支管治力量的作用,努力地為作為澳門第一支管治力量的特區政府幫台、補台。」對照香港,中聯辦當然想依樣畫葫蘆,積極地干涉香港事務。港人必須提高警惕。
要中央政府信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承諾,香港市民要有勇氣站起來,對不合理的發展說不,特區政府的領導人及官員的腰板也要挺起來,嚴加抗拒干預,否則,一國兩制的承諾只會變成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