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往深圳華僑城走了一轉,帶回一張「無印」感覺的中國品牌宣傳單張。乍看極像日系無印良品,也是簡約設計,家居小物、純棉衣飾,像真度極高。因價廉物「似」,甚受歡迎。
記得數年前,無印暫時撤出香港,讓一眾無印迷傷透心,買無印品,要到東京,或者越洋訪歐洲小店。我跟廣州媒體朋友說起此事,其中一個潮流版編輯馬上說,「無印?我知道,我們廣州就有這家店。」坐言起行,帶我坐車去採買。到得店裏,我已知道各自表錯情,是「無印良品」不錯──招牌四字一字不漏複製。
不過幾年光景,無印開遍中國主要城市,潮人無人不識,還生出中國版本,但都不敢掛出羊頭,改為低調模仿。改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品牌名字,加一點小資情調,就可攻陷上海、北京、廣州等年輕消費者。
有媒體朋友就說,國內傳媒的潮流記者,都寫得出說得出各種名牌的名字,妙筆生花寫得個個都是忠實用家,但真的「見過」或用過的人倒不多。這種虛擬的消費想像,充撐起國內城市的小資格局。
消費行為往往是先有價值想像,後有實質使用經驗,日積月累最後才是品味培養。所以愈是道行高深的消費者愈是低調,用好東西不會四處張揚,生怕給人暴發戶之感。這情況在中國是倒過來的,例如很多人沒有買過用過甚至見過「無印良品」,但都自覺懂得其中精髓。很多人不是小資,但以為讀村上春樹喝威士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