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朝野、傳媒幾乎一面倒圍剿首相白高敦,對他冷嘲熱諷,促使他下台之際,現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卻為他辯護,認為白高敦應對金融海嘯的確有一手,下的藥包括直接注資拯救銀行、大灑金錢刺激經濟,讓英鎊大幅貶值等都對頭。他還認為雖然有評級機構表示可能調低英國的債務評級,但實際上英國各方面的經濟數據都在改善,極有可能比歐盟其他經濟體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更早復蘇。
克魯明向來不是個隨其他人起哄的評論者。九十年代中全球一片唱好東亞經濟奇蹟時,他就率先在學刊發表文章大潑冷水,認為靠超額投資推動的增長不會持久。亞洲金融風暴後東亞大部份地區經濟倒退及停滯正好證明了他的獨到眼光。今次克魯明對白高敦的評論同樣有根有據,至少美國奧巴馬政府及其他經濟體在拯救金融體系時都曾抄他的橋。
問題是英國的樓市泡沫、金融危機可說是白高敦一手做成的,即使他能成功扭轉經濟跌勢,減低金融海嘯的影響,英國選民也不會感謝他或同情他。
在成為首相以前,白高敦當了十年財相。這位在經濟學鼻祖AdamSmith故鄉Kirkcaldy成長的財相雖然身在工黨,他的經濟政策卻主要受AdamSmith影響,認為看不見的手才是經濟的推動力,市場比政府更懂發展經濟,政府干預規管該越少越好。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白高敦不但沒有改變戴卓爾夫人定下的經濟路線,並且進一步放鬆政府對金融業的管制,進一步催谷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開拓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
結果,熱錢、遊資不斷流入,令英國的資產價格特別是樓價有升冇跌,形成英國史上最大的資產泡沫。到泡沫爆破,樓價從高位大幅回落,擁有大量樓按貸款產品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便出現金融黑洞,便變成資不抵債的「喪屍銀行」,無法正常運作,要用大量公帑入股、貸款才免於倒閉。而在高位購入物業的業主則成為樓蟹,未來十年都難以翻身。
既然小業主、因金融海嘯而失業的人、一般英國人都覺得目前經濟困境是白高敦一手做成的,他即使再出力救市也救不了自己的民望,救不了工黨政府!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