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內外策劃」的結果? - 吳志森

又是「內外策劃」的結果? - 吳志森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

六四二十年,維園二十萬燭光,是一座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的良知。燭光如海,口號如雷,昂首挺胸告訴當權者,二十年來,我們仍然拒絕遺忘。二十萬燭光,要向香港那位「世界仔」小家僕大聲宣告,我們拒絕接受「殺人分贓」的歪理,你的「代表論」,經已完全破產。
燭光集會擠滿八十後的年輕人,遺忘與記憶的鬥爭,勝利站在我們這邊,要三十歲以下年輕人把這段歷史完全抹去的陰謀,暫時未能得逞,歷史的傳承,還能見到希望。但港人不能一絲鬆懈,要走的路,既崎嶇又漫長。

這小島享有悼念自由

燭光集會擠滿自由行的大陸同胞,他們專程趕來參與祭奠。神州大地,六四仍是碰不得的禁忌,六千網站被關,網民索性將六四這段日子,變成恒常固定的網站維修日,以示抗議。官方如臨大敵,天安門五步一哨十步一崗,連大學生穿白衣也成為管制對象。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南方這個蕞爾小島,才能享有悼念的自由、流淚的自由和記憶的自由。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天掉下來的餡餅,自由可貴卻非常脆弱,需要永恒的警覺。
二十年二十萬燭光,北京如何解讀?左派傳媒視如蛇蠍,好像六月四日這一天,已經從日曆上抹掉。左派紅人也緊跟中央,不是閉口噤聲,就是語無倫次,避之惟恐不及。北京的看法,無從得之。一份甘為喉舌的老牌香港報紙,扮演了傳話的角色,從中可以窺見中南海的思維。
燭光集會人數創歷史紀錄,翌日,喉舌報以「中央民主派對峙持續」為題,發表了署名分析,文章引述接近中央人士,指「今年二十周年的連串行動,是『內外策劃』的結果,既有香港泛民主派及海外民運人士不擇手段『谷到行』動員市民參加,亦有外國勢力的介入。」

中南海思路從未轉變

我希望這種所謂分析只是信口開河,用來充塞版面。但如果這位接近中央人士是確有其人,確實反映中南海高層的想法,真的教人心寒。這種近乎條件反射的思維,似曾相識,幾十年來,不管包裝如何,邏輯思路,一絲一毫都沒有轉變,幾乎可以追溯到延安革命時代。
二十年前的六四慘案,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胡耀邦猝然而逝,爆發大規模學潮,學生提出反官倒反貪腐的訴求,有人謊報軍情,指為有計劃有陰謀的動亂,鄧小平親自拍板定性,半步不讓,把一場本來可以和平解決的民主運動,一步一步推向無可挽回的血腥屠殺。中共元老這種容不下異見,無法處理群眾訴求,動輒以外國勢力陰謀視之,沿自革命時代,新一代領導人,也繼承了這種花崗岩的思路,完全不適合現代社會化解矛盾容納異見的新時代。
如果中南海真的如此理解香港二十萬燭光,是中國的不幸。喉舌非但沒有向北京分析箇中謬誤,還應聲附和,是香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