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假大空 - 塵翎

中國假大空 - 塵翎

《Wallpaper》六月號的中國專題,把人從六四的憂傷情緒抽離出來,認清現實。「曾代表」的言論無疑很討人厭,但的確代表了一些人的心聲:你傷心你的事,中國照樣發展,而且表面愈來愈光鮮。
國際潮流雜誌大哥《壁紙》,這期專題可謂勞師動眾,在北京與上海設辦公室,編採部要員從英國總部飛往神州,親在現場掌控採訪流程,這種認真與氣勢,堪稱傳媒示範單位。
他們走訪了前線尖端創意人才,從建築、設計等創意領域,看中國的騰飛。一路讀下來,既驚又喜。喜的當然是中國創意生氣勃勃,穩站國際一線,有型有格。驚的是,誰都知道,這些亮麗的皮相,僅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階層獨享。中國的內在矛盾兩極性,比任何一個西方先進國家還要可怕。那些幾萬元的名師家具,誰買得起?在內地傳媒工作的友人說,一個記者月入不過二三千元,但他們來香港跑去名店購物面不改容,錢從何而來?
這是一種奇異的消費觀。就如西方永遠只消費中國的兩極:最貧與最富,最潮與最土。而中國人則是慾望起點遠遠高於真實能力,不切實際的落差背後是空泛的自我感覺良好,一不小心會踩空。
這時候,「六四」像某種正義精神,拉着下墮的人心。只要有一刻感覺自己仍為扭曲的現實而悲憤,人就不會全然迷失。這樣的中國,才不會是一直被複述的假大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