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電計劃在本港東南水域興建本港首個海上風力發電場,最快2020年前投入運作,每年可供應本港1%的用電量。環保團體關注,高速轉動的風車會對數量稀少的白腹海鵰造成傷害。
由於本港可供發展風力發電場的土地有限,中電與英國風場發展商WindProspect計劃在果洲群島以東5公里的水域,興建67台高125米的風車,產生的電力由海底電纜輸送到將軍澳接駁輸電網絡。發電場製造的200兆瓦電力可為8萬戶家庭供電,每年可減少燃煤發電排放的38.3萬噸二氧化碳。
關注會否影響候鳥
海上風力發電場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指出,風車會採用吸力式沉箱地基,毋須在海床打樁及挖泥,減少對水中生態及水質影響。而選址水域並非中華白海豚出沒地,江豚也只會偶然游過。水域附近的57種鳥類品種,包括白腹海鵰、燕鷗、白翅黑燕鷗等,但評估顯示鳥類與風車碰撞的風險極輕微。
觀鳥會主席張浩輝指出,東南水域估計有10至12對白腹海鵰,已是全中國數量最多的地區,每年成功交配產下的一代也不多,年幼白腹海鵰可能會因經驗不足,飛近風車而受傷害。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仕倫表示,支持發展風力發電,但關注風車會否影響候鳥,環評未全面掌握候鳥在東南水域活動的資料,而對鋪海底電纜對江豚的影響也着墨不多,應再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