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流行以「隱蔽」形容一些足不出戶,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或逃避與外界接觸的青少年或中年人。有精神科醫生指,部份隱蔽一族其實是受抑鬱症影響才拒絕外出,若不接受治療難以走出隱蔽困局,患者更會有頭痛及腸胃不適等病徵,一旦延醫更會令病情惡化,甚至走上自殺絕路。
記者:鄧愷欣
年約50歲的陳女士,患上抑鬱症達七年之久,病發前是一間出入口公司的總經理,工作壓力極大。02年開始,她每天上班前都會出現肚痛、腹瀉或胃痛等症狀,「返工前都會有啲唔舒服,初時食完藥下晝就可以返工,最後連工都唔想返,一個星期只返一、兩日,或者索性唔返。」
兩年後她決定辭去工作,以為病情會改善,但反而情況更差,服食鎮靜劑的份量由最初1份增至20份,整天只在家看書或睡覺,最高紀錄試過一個多月隱蔽不出街,「覺得冇需要出街,基本上每日有20小時都會喺張床度。」她又試過因為家人不了解而感到很憤怒,「佢哋淨係叫我睇精神科,我當時諗自己唔係黐線,又唔係儍,點解要睇醫生!」
「成個人好似冇咗電」
為避開與丈夫深入傾談,她曾要求離婚,並想過以自殺解決,「當時生活喺自己世界,試過成半年冇同丈夫認真傾偈,避得就避!」最後因為受丈夫不離不棄感動,她06年開始接受抑鬱症治療,近期已可以做義工及一些兼職工作。
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表示,部份隱蔽人士往往患上抑鬱症而不自知,家人及朋友對問題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好多時會以為啲病人自己諗個病出嚟,明明行得走得,檢查過又冇事,但成個人就好似冇咗電一樣,身邊人好難明白。」他指很多人雖然知道隱蔽家人有問題,卻未必懂得如何幫忙。
金融海嘯後,劉英傑指因抑鬱症求診的病人增加一至兩成,從事教師、行政人員及銀行等高壓力工作的人,更是患上抑鬱症的高危族。中文大學早前一項研究估計本港有8.4%人口,在一年內有抑鬱症病徵。
劉英傑指,部份人會因經歷喪親、婚姻破裂,甚至升職及結婚等人生大事而患病,患者因腦部腎上腺素、多巴胺及血清素等腦神經傳遞物失調而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恐懼、焦慮,甚至逃避與人接觸,患者可接受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治療。